年糕代表什么生肖?
“年糕”代表“牛”,这是由于“年”与“牛”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 传说,上古时期,人们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赶走了山中凶猛的野兽,治服了泛滥的洪水,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为此,历代皇朝都祭天、祭地、祭祖以表功德。 到了商周时代,帝王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德政”和“功德”,每年要举行两次大规模祭祀活动—春祭天和神灵,秋祭天地和祖先。
这两大祭祀活动都要准备丰富的祭品,其中就有制作精美的“年糕”。 《礼记·月令》中这样描述当时“祭糕”的隆重场面: “是月(农历八月),王乃礼祈年,命宰夫献羔祭黍,酢酒浆,炰鳖脍鲤,煎蛤蜊、蒸蟹。庶民结草蓐、集豚腊肉以供祀。” “祀”字通假“享”,指祭祀神明。这段文字意思是:在农历八月,君王要举办隆重的“祈年”仪式,命令主管膳食的宰夫宰杀羔羊、进上黄米做的糕点,还有酸酸的酿酒,烧猪头肉和大鲤鱼做下酒菜。老百姓也要备办稻草席子、腌制猪肉来供奉神明。 “年糕”作为民间传统食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记载见于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书中介绍:“年糕,年糕也,以糯米饭用甑蒸之,熟后切作薄片,以松柏叶染成五色,如棋盘方格。”
由此可知,当时的年糕是用糯米制作的,有白色和彩色两种,形状有圆形和长方形,颜色是因为使用了植物染料染色而成,形状则是根据使用的容器来决定。 发展到唐代,年糕有了自己独特的风味。据唐人段公路编著的《北户录》记载,当时苏州地区的年糕,除了白年糕之外,还出现了玫瑰香甜的“蜜糕”,咸味的“菜糕”,还有“粉团”,也就是现在的汤圆。
到了宋代,年糕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完备。宋人陈元靓编写了《岁时广记》,文中介绍了多种节令食品的做法,其中就有“年糕”: 用糯米粉面和糖,入模具中,蒸熟即食。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时,曾颁布诏书,让百姓每年两季种米,四季种豆,并规定每家必须栽种榆树。后来随着人口增多,耕地面积减少,政府又规定民田只准种植水稻,不许栽培树木。原来可以吃到新鲜木薯的南方人开始大量吃大米,而过去不吃大米的北方人也渐渐养成了食米习惯。
不过,因为传统观念的作用,人们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还是会准备点木薯。这时候,“年糕”就发挥了作用。 清乾隆年间江南才子、诗书画家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中载有“年糕”一条: 年糕多用糯米粉拌着清水,擀成薄片,切成长线,油炸起酥,再裹上一层糖浆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