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放南山什么生肖?
马放南山,比喻战争结束了,双方不用刀枪,停止战斗了。这个词语最先出自《诗经·小雅·采薇》中“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的句子。其中的“射夫既同,戢戢翼翼。方惠尔蓄,归我牧圉(yǔ)。彼君子兮,不咥(dié)人之狗,不拾人之一。”“弭节安行,夙夜无寐,矢石频繁。射夫既同,发彼小豝(bā),殪(yì)此大兕(sì)。”“岂敢定居,一苇杭(háng)之。经始离宫,迨兹未遑。爰止昭陵,爰集园圃。惟桑与梓,豫章与桧。”等句子描写士兵们射箭训练、生活起居以及他们劳动的场景都有提到“射”,可见这些士兵的主要任务就是作战和训练。
《小雅·车攻》中还提到“我车既攻,我马既同;矢石频繁,我艺厥雍。”“我车既强,我马既阜;有贲(bēn)氏相,受辔(fèi)如组。”“我车既好,我马既阜,畋(tián)猎维何?执豕(shǐ)屠牛。”描绘了军队强大、战车众多、马匹强壮、武器精良的场面,其中提到了“箭”、“石”两种武器,还有“艺”字,说明当时除了远程攻击的“弓箭”外,还有近战的“石”作为辅助性武器,而且当时作战还运用了阵法,兵车的强弱取决于“马”的多少和“车”的好坏,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已经出现了车辆。
《小雅·采芑》中也提到了军队的训练场景:“右伐右征,左伐左征,俾左俾右,君兴神怒。” 可见,西周时期的战争和军事已经是比较完善系统的管理制度了,所以司马迁在写《周本纪》的时候说“周之兴也,畎(quǎn)夷氏逐鹿,王季历是以明道;及其衰也,监伯伐丰,文王是以为西伯。”
马放南山的南山并不是一座山的名字,因此是不能算入地支的,此成语只能算是生肖兔的名字。但“马放南山”也有着不同的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把战马放牧在南山之旁,表示天下太平,战争停止,是为吉利的话;第二层意思,语本汉应劭《风俗通》:“伯夷、叔齐,孤竹之二子也,共立耻之,相让为国,去至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君子以归为仁,夷、齐以仁显。世乱去仁,马不放南山也。”(采薇指采食野菜,伯夷、叔齐不愿食周粟,故采薇而清)是说世道混乱的时候,仁义被抛弃,“马不放南山”,用来形容世道不好,战乱不已;第三层意思,则指把马放到南山之旁去牧养,引申为把东西随便放置不管。“随便放着”这层意思,从感情色彩上讲,是中性的,但无论怎么着,放在给孩子取名时,不吉利的程度还是有的,不能取。
“马放南山”一词,首见《尚书。甫刑》,原句为“至于誓斯国,奔命以供,顺番商纪,甲胄起刑,书用识疑。乃协,用作股肱心膂,求比上政,度于六师,伯士女,凡厥卿士大夫,悉时苗民,于厥攸处,捣之防之,沮之起之,积之岳之,已有戮于来乔,勿在都今,方绝典刑,杀不辜,乃非正平,谋动成之,若瑾惟夤之,以裕暴威,凶德。若乱,马牛其风,臣妾逋逃,而无从涂,无主于怨艾,无俾昵昵终,怠灭文王之敬德,亦唯危民,往尽心力,无罚沃民,敬称方命,以肇终。”“马牛其风”四字,一直流传下来,孔子《论语.子罕》里就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费,事君,不敢不勤,好行良,教,择则不劳斯,人也,何其重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孔子所说“马不宝放,越鸟巢于北”句,也是化用典故《论语.季氏》里记载,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三者之中,以“戒之在斗”最要紧,所谓“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是说一个人在壮年血精力旺盛的时候,容易自以为是,与天斗其强,与地斗其广,跟别人较劲,争输赢论长幼,其实人生最大的斗,是与自己斗,与自己的心性斗,这是大智慧,一个人,如果能不跟自己斗,做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的地步,他的心性就达到无上境界了。孔子告诫弟子们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告诫弟子们要有自知之明,知不足则进,知过则改,要善于反省,常自鞭策,要以“仁”为本位,以“礼”为规范,要心存敬畏,以“庄”以“敬”来治理百姓,这乃是治国平天下的不二法门。其实,这不但是君王治国的法门,同样也是每个成年人自立之道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