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是尤为关键的,然而就当下的数学教学情况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果不是很好的,那么,在数学课堂上,该如何有效的进行学习呢?
一、多交流,培养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们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逐渐多样化,作为授课老师应该把握机会,尽量的多进行交流,尽可能的使用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蚂蚁的运动会》时,在初步感知蚂蚁的运动路线时,我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画图方式,把自己看到的蚂蚁走的路径,用图表示出来,并且在后面的小组内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大胆的发言,热情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学生还主动地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与之交流,互相学习。
二、重视教学过程,构建机制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
1、问题引入,引起注意。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的数学课堂是枯燥乏味的,是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中教师要消除一切干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上课伊始,先出示一个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情景图,提问:你看出了什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纷纷发言,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看出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上底是5厘米,下底是10厘米,高是8厘米。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是容易变形,还有两条对角线。在学生说完后,教师及时启发:同学们说的很对,这些特征都说明了平行四边形是有规律的图形,我们一定要找到它的计算公式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样的问题引入,自然、合理,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动手实践,大胆探索。学习数学,特别是小学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数学学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的掌握它。在课堂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动手实践,大胆的去探索发现。例如:教学三角形重心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动手测量三角形的各条边的长度,再进行计算,看三条边的长度是否有平均值,然后动手折一折三角形,测量出重心位置,并记录在册。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又让学生亲自体验了重心的概念。
三、完善评价机制,拓展视野
课堂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评价。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关键。
1、建立学生自我评价机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自我意识的主体,自我的发展是重要的学习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必须有自我评价意识,这是学科人文精神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判断,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提供广阔的空间,所以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2、建立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机制。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取长补短,能帮助自己寻找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也能让自己了解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亮点所在,增加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教师不能无视这些学习的声音,应该注意学生的评价结果,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3、建立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机制。作为学生,不仅要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应该以学习评价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可以促进自己更深层次的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意识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而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进行学业评价,正确的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并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
4、选择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学生讨厌,老师也厌弃,因为在传统的考试中很难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只是了解到这个学生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很难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对于考试的评价方式,必须改变,这样才能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多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可采用召开座谈会,学生书面意见调查,课堂提问,课后测评,作业展示,学生活动记录,学科活动竞赛等方式,这些方法既有共性,又各有千秋,老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自由选择和组合使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是思维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完善机制,改进方法,更好的发挥课堂的主人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