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的什么生肖?
“小寒大寒,冻死苍蝇;立春雨水,不到家里”(《农谚》) 物候现象总结的非常生动有趣。从天文角度来讲,每年1月5日或6日为小寒节气,2月4日或5日为立春节气。立春意味着开始进入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的阶段。雨水是气候上区分冬春季节的重要节点之一。从冬至到立春这段时间,温度持续走低,平均温度在-3℃左右徘徊。即使到了立春时节,温度依旧处于零下。
从传统中医理论来讲,这阶段正好与厥阴寒水旺盛相吻合。厥阴经为手厥阴心经和足厥阴肝经。厥阴者,厥阴少阳之异名也。其病发时,症见咽干口苦,头痛目眩,烦热,便秘等症。如有外邪侵袭,还可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等甚急性热病症状[1]。所以,小寒大寒之时,正是人体阴盛阳微,外邪袭人致病率最高的时节。因此养生也要顺应自然,避寒就温,预防疾病。
一、生活起居要防寒 小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此时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正在由阴盛阳微向平和过渡。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也应该顺时而为,注意调节自身状态,保持阳气升发。除了保证充足的睡眠外,还要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让身体得到阳光滋润,利于阳气升腾。如早起散步、跑步、做气功等。但应注意不可剧烈运动,因剧烈的运动可能会泄掉刚刚萌芽的阳气。
还应特别注意头部的保暖,因为头部有大量重要穴位,又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且容易受寒诱发疾病。因此外出时一定要戴帽子,最好能够佩戴能遮风挡雨又有一定保暖效果的帽子,以保护头部不被寒风侵袭。还要特别注意脚部的保暖,俗话说“寒从脚起”,用热水泡脚本身就有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如果再加上艾叶泡脚更能增加散寒祛湿的功效,可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二、饮食调养保阴津 小寒期间,虽然天气寒冷,但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的变化逐渐增强。所以人们在饮食上不必刻意进补,应减少食用膏粱厚味、生冷食物,避免损伤脾阳,助长阴气。可适当多食用一些大枣、桂圆、芝麻、核桃之类具有补益气血、健脾益胃的食物。还可适量吃些羊肉、鸡肉等肉类,以补充热量抵御严寒。
当然,饮食保健还要结合个人的体质,如果平时阳虚乏力、怕冷,则可多吃羊肉、韭菜等补阳之物;如果阴虚发热,则适宜食用鸭肉、百合等滋阴清热之品。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饮食调养总的原则应是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少食辛辣刺激。
三、按摩穴位调气血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黄帝内经》中指出:“经脉者,人之所生,病之所成,学之所始,工之所止。”意思是说,所有的疾病都跟经络有关。日常调理也可通过刺激穴位来达到活血通络、养护经络的目的。
推荐两个穴位:关元穴和涌泉穴。
(1)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有培元固本、补中益气的功效。可用温水冲关元穴,加以刺激以达到效果。
(2)涌泉,属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在足底趾屈时,可见足底部出现凹陷,在此处进行反复按压搓揉,有很好的调和营血、通络利水功效。 还可以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对调整机体功能、增强体质都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