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属什么?
春节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叫元旦(公元)。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活动,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 每年立春日,迎春仪式就开始了呢! 古人怎么过春节呢?根据史料记载——周礼有春官,秦代宫中设百僚朝贺宴饮之位;汉代庙祀,唐代祭日、祭月、拜太岁;宋代开始燃鞭炮、换桃符、贴春联……
先秦时期,只有王公大臣才有资格过年,普通百姓只能“以昼代之”,到了汉武帝时期,才由官方宣布新年放假休息,民间才逐渐有了过年的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把腊月除夕到正月十五这十五天称为“春节”或“年节”。到了唐宋年间,正月初一的名字叫“元旦”,而“春节”的叫法最早出现在明代。 清人孙蕙兰在《梦粱录》中这样描写当时的杭州“元旦”“元夜”盛况:“钱塘正月元夕最盛,车马喧阗,人语喧哗。”
现在的正月初一是春节,而正月十五元宵节。那么腊月三十、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分别属于“廿四节气的”哪几天呢?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我国主要农耕区的气候特征划分的,适用于北方地区,并不完全符合南方地区的气候情况。在我国古代对节气划分标准又做了明确区分——“分节气,中气为春分秋分,闰月加节气和中气各二日。”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就是冬至,而不是今天的冬至。 也就是说古代的正月是今天的腊月,正月三十也就是今天的腊月三十。而现代意义上的正月初一,即古时的元月初一。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现在过年还要把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早上起五更逛庙会呢? 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实行的是“阴阳合历”,用“朔望月”定日历,每个月分为初、上、中、下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固定的名称: 上弦月(上弦月),望(满月),下弦月(下弦月)。 由于每个月的天数不同,月亮圆缺的情况也不一样。为了确定月份的位置,古人还制定了“月建在寅”的方法:“每至仲春,卯月建寅,阴盛阳微,月中圆魄,当此之时,月称‘芽庆’矣。”也就是说每月初一开始,月亮都是逐渐变圆的。
不过现在采用的公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时间为准的,没有考虑月球的影响。因此公历的元旦,其实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初一。而西方节日圣诞节,正好落在我们的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传说中的“洋节入侵”。所以为了过个“中国传统新年”,大家也要学会“赶跑”这些“洋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