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指的是什么生肖?
白天指的是龙和蛇,因为“龙”字在古文中出现一般为五更天,而“蛇”字在古文中的时间一般是指上午九、十点钟。 “龙”字的古文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辰时”,另一种是“食时”,而“辰时”也就是现在的七点到九点,“食时”就是现在十点到十一点。 《礼记·月令》中有关于“龙”的记载,“孟春之月……蛰虫始振,鱼上游乃浮。”“辰”者,震时也。“食”也指古时候的午饭,所以十点和十一点的蛇也有吃食物的意思。 而另外一些动物,比如鼠、猪等在古文中的时间跟现代的时间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它们不是昼伏夜出的动物;而其他一些夜间活动的野兽,在古代也多是午前或午后才被猎杀,因此它们的文字记载也多为“午”或者“午时”等词。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古人将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所谓“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都有对应的动物。其中“子鼠丑牛”自然不用说对应的是现在的一夜零点一到两点。“寅虎”对应的就是三点到五点。接下来就有点乱了“卯兔”四点五点至七点;“辰龙”八点至十点;“已蛇”十一点前;“午马”十三点前;“未羊”十五点前;“申猴”十七点前;“酉鸡”十九点前;“戌狗”二十点左右;“亥猪”二十二点左右。
人们根据十二生肖的纪年,把十二生肖依次比附于一日十二时辰:子(夜里11点到1点),鼠;丑(夜里1点到3点),牛;寅(夜里3点到5点),虎;卯(5点到7点),兔;辰(7点到9点),龙;巳(9点到11点),蛇;午(11点到13点),马;未(13点到15点),羊;申(15点到17点),猴;酉(17点到19点),鸡;戌(19点到21点),狗;亥(21点到23点),猪。于是人们根据这种比配,推测某时辰干支的生肖神是否与人的生肖神相合,从而形成了一些习俗和传说。
“马是夜行人,鸡是五更禽”这句话的意思是白天属鸡的,晚上属马的。鸡与马有共同之处,鸡能过人地视明,马能夜行驰,就是说在暗弱的灯光下,鸡能看得清,马能快速奔跑。马虽不怕夜行路暗,但白天马儿却受不了刺目的阳光,鸡也是如此,它们只能在黎明和黄昏,或是风雨、雾、雪的阴晦天亮着眼睛,能见度高的白天是看不见东西的。鸡遇明光便瞎,马逢日中不视是这两者的生理特点,而且它们的活动习性也类似:鸡日落息,夜来鸣,晨晓啼明;马日行夜游,日暮进槽。在阴阳相生、昼夜更替中它们的活动与人恰好相反。鸡和马的这些属性是人们利用十二时辰与十二生肖的比附,在观察中发现的,于是被比附为暗夜之神、光明之兆,进而被人格化,形成了一些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和禁忌。
有经验的农民在劳作中发现,鸡和马在“反常昼夜”的活动中有神秘现象。农谚说:"狗年无鸡瘟,鸡年无马瘟。"过去在牲畜、禽鸟生病了,得不到及时医疗治疗时,人们便归之于鬼神作祟,故有鸡马相克的说法流传开来,“鸡年不养马,马年不养鸡”,“鸡年马月不能买马,马年鸡月不能买鸡”。在交通、运输以畜力为主的农村,马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更是密不可分。“鸡年不养马”,又使得有些属鸡年的人因不能买马、养马而影响了劳力,为了有所补尝,便用假马作替代品,这又引起了一些与假马相关的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