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是生肖龙吗?
不是,螭(chī)和龙没有亲缘关系,也不是同一物种。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螭”到底是什么。在百度百科里这样介绍它 “螭”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与龙的形态很相似,身上长着翅膀、虎爪、鳞片,并且会飞;而龙则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具有鳞甲、胡须、角、爪、鱼鳍、尾巴等特征,还会腾云驾雾。 从图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两者的不同之处了,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螭的身体更细长一些,而且没有鱼尾;龙头稍微像猫头,并且有头发。
其次我们要弄清楚“龙”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文化的化身,它是一种图腾,也是一种象征祥瑞的神灵。《礼记·礼运》中提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晋书·宣帝纪论》中也说“龙盘幽朔,凤翔雍州,草茂风清,年丰时泰。”在这里,“龙”已经超出了动物的范畴而被赋予了民族的信仰和精神。我们可以把“龙”理解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既然“螭”不是龙,为何古代建筑会用螭做装饰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传统中国建筑中,使用龙的图案是违反规矩的!为什么呢?因为龙毕竟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物,使用龙的形象来做建筑装饰难免会出现夸张和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一个房顶怎么好端端地伸出一条龙来呢?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
于是人们就以“螭”代“龙”,将龙的形状进行简化处理,既满足了心理需求,又避免了现实上的矛盾。所以我们在古建筑上见到的龙或者是螭的形象虽然看似夸张,但都是有理可依的。比如北京故宫保和殿后檐的卷棚顶上就装饰着十二条螭,每条螭分别托着一条垂脊,看上去非常稳固。
在日常中,许多文章和电视节目中常有“螭是龙属的一种动物”、“螭是小龙”之类的字样及解说词。连一些介绍螭砚的文字中也不乏有此类说法。之所以有此种种说法,笔者认为,除了因人们对螭不了解而附会演绎外,还有对文字理解上的歧义和扩大性解释之故。
比如“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螭(同齔)属”。(《山海经·南山经》)此一句中因有“螭属”两字,因而被有些人误解和扩大了,以为螭是属于龙的一种,以致有“螭是龙的一种”、“螭是小龙”等流传。
实际上,查考典籍不难发现,螭是螭,龙是龙,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说文解字》中“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蝼,地蝼虫”。《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广韵》“螭,好螭,龙类,似龙而黄也”。《汉书.司马相如传·子虚赋注》“螭,山神所畜也。其性好水,故立于溺上,其形若龙”。从这些典籍中记载不难看出,螭虽然与龙有些相貌上的相似,但本质上是“地蝼虫”,比龙要低等的多。
另外,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还有如下记载:“蜥蜴,蜥蜴一名蝘蜓,……,南人谓之山虺,好摇其头,食蚊自呼,其肪可以却马……生子若射工,大者五六寸,……,俗云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蒲牢,好叫,二曰狻猊,好坐,三曰饕餮,好食,四曰狴犴,好讼,五曰蛟龙,似龙而黄,好闭,六曰负屃,似龟独足,好文,七曰狴犴,形如虎首长尾,好诉讼,八曰赑屃,形似龟好力,九曰虫(即螭),形貌如龙而小”。从这段记载中可看出,其中的“蛟龙”才是龙属。“虫”仅是“形貌如龙而小”而已,并非龙属。而在此段文字中出现的“蛟龙、狻猊……等”,其本质都是“好……”物类的象征,并非真蛟、龙、虎、狮、龟等动物,仅是其形状和习性的象征。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从本质属性上来说,螭不是龙,龙不是螭,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和并类,也不能将螭称为龙类或龙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