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索是什么生肖?
拍索是鼠,因为老鼠的视力很好,而且老鼠喜欢半夜出来偷油吃,那灯光正好看得清地方又没东西遮挡,所以用“拍”形容它的眼睛很恰当;而它在深夜溜出去的时候肯定是要经过一阵思考(脑补)才能决定如何行动,所以“索”用来形容它这一过程也很形象。 再一个就是牛了,俗话说牛角挂书,说的就是牛角上经常贴着书本,而古代又没有近视眼,所以牛角上的书肯定是放得很整齐的,这就像人眼睛盯住一个地方时,眼睛肌肉会不自觉地收缩,眼球也会跟看的地方移动一样,所以“角”来形容眼睛很有道理。 还有就是鸡,据说鸡的眼睛是睁着的,尤其是黎明破晓之时,天还灰蒙蒙亮,但雄鸡已经能看到天边微微发白,这很像我们熬夜之后第二天早晨醒来时,第一感觉就是眼睛很疲惫想要闭上,但强行睁开却看得更加清楚的样子。 其实像猪、羊等动物的眼睛也很好玩,但和人类差别太大,没什么可说的,不过猪八戒那个大鼻子挺好看的,可以好好刻画一下,嘻嘻……
拍索,即拍胸,胸也写作“膺”。膺又是“应龙”的“应”字。应龙就是龙的最高级别,有翅膀能飞的龙,帮大禹治水的龙就是应龙。中国历代皇帝也都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龙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拍索即拍胸或拍膺,拍的是龙虎交战(拳论有“拳打卧龙”,又有“气遍周身不用力”的虎的气势)。拍索是一种特殊的发声方法(拳论有“嘿声呼起自丹中,气力全发此法成”)。这种发声是通过内气的催发,沿丹道直逼而上,撞喉索而发声(拳论有“气行丹道催发出”、“运气如抽丝”)。因此,发声时必须内气充足,才能使喉索有发闷的拍索之感,这种发声的共振力和内劲的爆发力是相当惊人的。这种发声既使内劲如虎出山,又使对方有耳边一声龙啸之感,有摄魂夺魄之威能。练拳时的发声,对内则震动丹田,催动内气,激发内劲,增强内气的渗透能力和爆发威力;对外则起到震散对方的内气和内劲,震慑对方的中枢神经系统(拳论有“出拳天下响,拳怕一声响”)。
拳论有“发声吐气,意出遍体”、“声出于丹,气行周体”。可见发声吐气(即呵哈嘿)与内气的流行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拳理亦要求发声在后,发劲在先。这是因为丹道的内气运行到喉腔发声必然滞后于内气发出拳(手或足)的内劲。拳论有“内力外发,发声吐气”,就是这个道理。这样既强调了内劲的爆发力和渗透力,又增加了龙啸虎吼的气势,使对方受到摧心裂胆的精神打击和内劲攻击。故拳论又有“拳出发声,使对手魂散胆夺”、“拳发一身响,拳怕一声响”。
初学者喉索发胀不开,内气不能上达(丹道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丹田内养,中段任脉,包括督脉百汇、上达喉腔发声;上段即双耳、两眼和鼻子)。这时必须练耳功使丹经上达(即打通中丹),使耳根开放;通过耳功的锻炼,使内气上行达喉索处,则喉索自然通畅,此时丹道的下中上三段贯通,下丹之真气直接上达喉腔则可发“哈”、“嘿”之声。这时练拍索发声,丹田真气直上,撞喉索而作闷响,则丹田内气的运行由下而上(周体直冲喉索)和由上而下(周体直回涌泉)使内气的渗透威力和爆发威力陡然增加,全身的骨缝筋络都会产生一种冲撞之力。练习拍索发声之法,可以在盘拳桩静心养气时,也可在动拳中运用。丹道中下二段未打通之人,切勿贸然练拍索发声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