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指什么生肖?
清明节快到了,很多人会选择在清明前后去给自己已经过世的亲人扫墓。其实扫墓并非清明节独有的习俗,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腊月二十四也有“扫尘”,正月十五有“祭门、祭户”,七月十五有“祭祖”的习俗。这些习俗都与祭祀有关。 那么为什么要在这些特定的日子举行祭祀活动呢?
在中国古代,南方地区有许多的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祖先,每年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的传统。这些不同部落的祭祀日期不同,内容也各有差异。有的是以族长为首的家族进行祭祀,有的是所有家庭成员一起参加仪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朝代的更替,很多民族的祭祀活动都被赋予了政治色彩。到周代的时候,天子会在冬至这一天率三公九卿到南郊祭祀天地,用圆鼎祭祀;春天来临之时,又会到郊外祭祀土地神。 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又把各地方的祭祀统一起来,规定每逢冬至和立春的日子,天子都要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祭祀天神。春分和夏至时,则会到郊外祭祀大地。 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后,又确定了每年的冬至和立春为祭祀大典,还规定只有皇族才能享受祭天、祭地的特权。其他人要是擅自进行此类祭祀活动,都是违法的。 此后两千多年,这种皇帝祭天的风俗一直延续下来。到了唐宋时期,民间的祭祀活动开始丰富多彩起来。而到了明清两代,皇权达到顶峰,皇帝的祭祀活动也更加严格和完善。 除了祭祀天数是规定的以外,祭祀的过程也是完全依照古礼进行的。
首先是由仪仗队的官员开道引路,天子则穿着祭祀的礼服,捧着祭祀的盘子,跟着乐舞队伍走向太庙。此时,天子要满面春风,表情愉悦而庄严地走完这段路程。如果途中遇到臣民,还要停下脚步,等他们走过之后,再接着往前走。 到达太庙后,天子要完成一系列特定的仪式:先要清除自己的发饰和衣服上的灰尘,然后洗手,再整理一下帽子和衣服的细节,最后再走进太庙。 等到一切都准备完毕,天子的专属祭祀人员便会将早已准备好牲醴(lǐ)、粢盛(zī shèng)、菜羹等各种供品摆放好,等待天子祭告。
礼仪人员会引导天子跪拜行礼,并大声读出事先拟好的祭文。最后,由天子敬献酒爵给先祖,并亲自品尝,再将这份幸运与吉祥一同传递给家人。 整个祭祀过程庄重而又严肃,充满了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