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是什么生肖?
“王”字在十二生肖中排第八位,与“申”对应,所以是猴。 《礼记·曲礼上》有载:“天子之五官曰尚书、大夫、士师、司寇、虞师。”“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
又《周礼·天官》“太宰”郑玄注:“王,大君之意也。” 古人称皇帝为“皇上”“圣皇”“洪荒”“皇天后土”“皇上大帝”“九重天”等等。 在这些称呼里,都有“皇”或“王”。 所以王权也就是指代帝王的权力。 而“王者”一词也有不同含义: 1.特指封建时代皇帝的尊号,源于东汉王朝的“汉家制度”。汉光武帝建武二年,群臣上书皇帝,说春秋战国时有“王者不治夷狄”的说法,于是光武帝开始不称帝改称王,以此表示对胡人的优待。自此以后历代王朝的始祖都是王。虽然帝号不变,但王字的意思已经变成了君主,即统治者的意思。这种用法一直延续至今。 2.泛指统治者。《国语·齐语》中有“明王”一词,韦昭注:“此言齐桓公之德如彼明王。”这里的“王”其实就是指代统治者的词语。后世常提“桀纣暴王”“仁者无敌”“亡国昏庸”等,这里的“王”其实都指的是统治者。
王权,字子平,生于公元前三十一年,卒于公元后六十三年,为东汉初年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主要事迹为在王莽篡汉时,暗中以兴汉灭新为号召,召集徒众,组织声势,击溃王莽主力,为恢复东汉大业立下汗马功劳,于新莽天凤年间率众起义,更始年间攻下宛城,后投降刘玄,拜为侍中?大将军。刘玄败亡,又归光武帝(刘秀),封节义侯,食邑万户,先后率军南征北战,为统一东汉政权立下赫赫战功。
王莽建立的“新”朝代,是在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强加于人民之上的,因此,各地农民抗争甚为频繁和激烈。王权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起义的。
西汉成帝末年时,南阳地方发生了大饥荒,农民“无以为命”,反抗运动如火如荼地发展。王莽篡位于公元八年后,天下大乱,战火四起。王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参加刘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向前推进,他的队伍也逐渐发展壮大。
公元二十三年,王莽政权土崩瓦解。王权闻讯,率领部下赶赴河北,投奔刘秀。王莽政权崩溃前夕,各地的起义军都争先恐后地向洛阳、长安进发,想在推翻王莽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王权闻讯后,立即率部众追赶已经到达黄河附近的起义军先头部队,与之沿黄河行进。当王权率领的部队行至邯郸地区时,当地一批有才能的人士(其中包括著名的汉兵大将吴汉在内)也投奔了他的部下,使王权领导的军队的声势越来越大。吴汉率王权的部众向北进发,渡过黄河,来到广宗县。王莽的巨鹿太守王饶闻讯后,率兵将广宗县团团围住。王饶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人多势众,妄想将王权部一举消灭。于是他造了攻城战车千辆,战船百余只,对广宗县发起猛烈攻伐。王权力薄势孤,粮少将寡,寡不敌众,在重兵围困下,被王饶所败,部下战死无数。王权见大势已去,在夜色笼罩下,率少数部下缒城(即用绳索将人从城墙下吊下去)出逃,其余兵士皆被王饶屠尽。王权出逃后,向北来到信都,投奔当时的常山(今河北正定一带)太守、汉兵将领邳彤。邳彤得王权之后,在公元二十三年下半年,联合吴汉、寇恂、张堪、万修等汉兵大将的精锐部队,击败王饶的军队,王饶兵败身死,力量强大的王饶终于被消灭。
王饶的主力被消灭后,割据渔阳(今北京市密云)一带的彭宠(后叛汉,建立燕国,自称燕王),起兵支持王莽,进攻幽州。王权与吴汉、盖延、邳彤等将领奉更始帝的命令,联合进攻彭宠。在众将领的协同作战下,终于打败了彭宠,攻取蓟县(现北京城西南)。
公元二十三年十一月,王莽大司马王邑带大军镇压各地起义军,攻打昆阳(河南叶县)。昆阳失陷后,王邑率数十万大军准备挥师南下,攻打宛城。王权与吴汉、岑彭、王常等将领奉光武帝(刘秀)之命,带兵在沘阳(河南泌阳)阻击王邑。在沘阳一战之后,王邑兵败,起义军乘胜追击,取得重大胜利。王邑所率大军被消灭七万余人,王邑仓皇败逃。王权在跟随光武帝刘秀讨伐割据军阀战斗中屡建殊勋,深得光武帝信任,刘秀即帝位后,封王权为节义候。
王权于建武五年(公元二十九年)调到首都洛阳任职。公元二十三年,王权在攻取广宗时,由于他的弟弟王林(字少翁)在王饶任巨鹿太守期间,为其奔走效力,广宗城破之后,王权就将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