骧指哪个生肖?
“龙行,龙飞”中的龙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和现实中的蛇有一定关联,但更象神化后的图腾。 “马去,马归”中马就是十二生肖的马。 那么“麟趾,麟角”中的麟呢?不是兽么?怎么解释? 其实这是古人将某些生物进行“形象化”后形成的概念。这种“形象化”可能是祖先流传下来的传说,也可能是部落或民族集体幻想出的特征。这些被“形象化”的动物就是“瑞兽”,它们的动作和行为就是祥瑞的象征。
关于瑞兽,《礼记·礼运》中有:“麒麟、凤凰、龟、獬豸(xiè zhì)、驺虞(zhōu yú)谓之六瑞……”这五种动物并称为“六瑞”,可见在礼记的时代它们已经是中国的吉祥动物了。而“五瑞”加上龙和凤就是“七瑞”,不过这里龙的祥瑞地位比“五瑞”要低一些。
那么什么是“麟”(lín)?什么是“雉”(zhì)?其实它们的定义很广,大部分走兽都有被“麟”的可能,也有被“雉”的可能性——“有足曰行,无足曰逝”——这就使得“麟”“雉”的概念变得比较模糊。
当然,不同的文献中“麟”“雉”的对象并不完全一致。比如: (唐)李匡乂的《资暇集》卷下:“俗说麟无角曰雉。” (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中:“孔甲龙盛,咸韶鸟臻……”李善注引《帝王世纪》:“帝舜时……凤皇来仪,麟凤龟龙,生而有文彩。”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杂艺》篇:“汉世洛阳,有卜式子,以财致富……性至孝……邻里有急,驱牛担粮;至若王侯异姓之尊,不暇躬亲,多寄钱帛,少者百千,多者亿万。其先自云齐国姓田,本臣汉王,世长陇西。尝有人相其廷曰:‘此家富贵,出三公,然祸在此堂上。’初,式子年二十余,其父令相宅兆,曰:‘此庄周庙侧,后当兴废,先贫而后富。’” 李商隐《骄儿诗》:“少君罗袖拂瑶席,认得新题《牡丹字》。听学斋钟声未起,银台幕府烛花碎。……丹黄细缕缕添,早将白发输年少。” “麟”“雉”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基本上所有能跑的动物都可能被赋予这两个特征。所以这里的“麟”“雉”应该也指代各种动物。
在十二生肖排名里,龙是唯一仅存的神兽,而在中国古代十二辰的命名标准又是“地支”,所以龙也必然被赋予了地支之意义。地支之“巳”对应十二生肖的“龙”。而“己”则为天干之一,属五行之土,天干配属地支“己”则专配“龙”。因此,“己”、“巳”音同字异分别对应天上之龙(蛟龙游天)与地上之龙(龙蛇游巳)。“龙”的甲骨文字,其原义为经过驯化的雌性蛟龙,即雌蛟。而“蛟”字古音,今从“包”得声。
“蛟”字最早出现于《楚辞》,此字为楚人所造,后来传入北方,楚人善驭龙,故楚方言中有关于蛟龙的专门称谓。《广韵》蛟字条目中引《说文》曰:“龙之有角者”;“无角者曰蛟。”《广雅·释鱼》:“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宛龙,屈住曰婴龙,轻举曰蛟龙。”以上诸字,除了虬、蛟、婴外,均非甲骨文字或金文字,也都不见于《说文解字》,都是后世所造。
“虬”字在甲骨文中为幼龙之别称,字形象一头幼龙卷成一团。《说文解字》中对虬字字原意的解释为(幼)龙之屈曲盘卷者。“蛟”字则为“龙之有角者”,这个字出自南方的楚人。“龙”字甲骨文本义为雌蛇,与雄性之“蟒”(丙)相对。由于蛇属冷血动物,冬眠有苏醒者,称为“龙”(因雌性蛇一般不会大量冬眠,因此,此字本意原为雌龙)引申义则是经过长期训练(驯服)的雌蛇,也就是用于表演的蛇类。
龙属蛇,蛇行蜿蜒,又称曲;又因蛟龙游天,龙蛇游巳,所以古文字“曲”(曲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就是“巳”字的繁体形式),与地支之“巳”字,古文字形近而音同。《说文解字注》:“《说卦》。震为龙。震,一索而得其中男。于龙为蛟龙。故下文曰。上震曰龙。”又:“震为雷。雷在地中。故为龙。”《说卦》:“巽为绳直。为长为高。”“长而高”、“绳直”乃龙也(龙蛇)。
龙除了具有地上“蛇”之特征外,其属动物也具有动物繁殖的本能,而这种生殖功能又与雷电相联系,在上古人的观念里,雷鸣电闪是上天施布生殖能力的征兆。而“龙”字甲骨文字形中正有一个“田”形的生殖器官象征符号,因此甲骨文“雨”字从云(屯)和水(北)所组成的符号中,还从“龙”。龙字还有另外一个释义:经过驯化的雌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