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什么生肖?
首先,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皇帝真的叫“皇”或“帝”的! “皇汉”、“皇清”中的“皇”字其实是衍文 ;“黄帝”、“尧帝”与“舜帝”的“帝”也不是指的同一个神,而只是不同时期的不同部落或族群的领袖的尊称/别名(见《史记·五帝本纪》)。也就是说这些词汇其实没什么实际意义,只不过后来的人觉得这些词不错然后沿用了下来。于是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并不属于某个特定的生肖属相 。因为如果真要属某一个肖的话那从春秋战国开始就乱套了。孔子出生在农历十二月,按照他的说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若子生于仲冬则孟春始厥阴,若生于季冬则孟春始厥阳[1]”。然而实际上孔子出生在阳历四月,正月刚过,阳气上升,而十二月已近春天。按此推理,子时生的孔子应是属鼠的。可孔子分明是属蛇的(春秋鲁国人首尾相差不到三个月)。再往前推,周武王也是属老鼠的(公元前1083年2月16日酉时生),可周武王所灭的商纣王却明显是属牛的(前1075年1月20日亥时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见用现代公历推算上古君王生辰是十分可笑的事情。
既然皇帝不一定属某肖,又为什么要设立“太岁”这一概念呢? 这就要说到“太岁”的原型——“岁星”。 “岁星”就是木星,古人发现(或者想象)它每十二年在黄道附近运行一圈并且和地球同步(木星的公转周期是11.862年),因此每隔十二年它就回到同一位置(冬至)开始新一轮运转,这样的轮回被古人看成是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现象,从而赋予其“岁星”之名。为了描述这种循环,古人还发明了“太阴”“太阳”的概念来表示木星和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相对位置变化,当“岁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外侧,即太阳在木星之北时,“太岁”为“太阴”;反之,当“岁星”位于地球公转至太阳之间时,“太岁”为“太阳”。不过这种情况并不会真正影响地球生物的运行,因为不论“岁星”还是“太阳光”对于地球而言都只是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已——就好像我们站在月球上看太阳一样,虽然“月相”会发生变化,但太阳本身的位置并不会改变多少。所以为了描述这种循环,我们才必须引入“地支”的概念。
至于为什么非要引入这种毫无实际意义的“地支”,那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历法既不是阴阳合历也不是公历,而是一种“阴阳合朔”(又称“夏历")[2],这种历法的特点是一年分四季,每个季节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每月初一分月亮圆缺一次称为“朔”,每一季度初月称为“孟”,中间月为“仲”,末月为“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这种历法把每个月的分界线定在了月圆缺的周期之上,而不是固定在农历每月初一。这样每个月都有一种“盈亏”变化,每一年都有春夏秋冬四个“季度”,每一个季度都有“孟仲季”三个“月中”,这恰恰完美符合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可见这种完全出于计算考虑的历法竟然和我们现今使用的农历不谋而合。这是古代计算科学的一个伟大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