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大学有风洞实验室?
我国目前主要有4座风洞,分别是:
首先是I203风洞,安装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条低、跨音速风洞,设计在1958年,于1960年正式动工,直到1963年正式建成。该风洞的主要用途是教学和科学研究,其内部流动状态良好,而且流动速度较高,可以精确地模拟真实大气内的空气流动,可以进行模型弹道的测试。其流场轴向速度偏差和径向速度偏差都很小,并可以测量模型的表面压力和模型后的流动特征,对于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来说,该风洞对于飞机的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二座为I201低速风洞,同样安装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成于1989年,在1990年正式投入使用,在1993年正式通过了验收。它是一条低速风洞,采用整流柱式进行试验段的整流,其轴向速度偏差和径向速度偏差都十分低,而且具备多种测量手段,可以精确地测量模型的气动力和气动力矩,同时也能够测量模型内部压力和模型后方的流场特征,是进行教学和低速大气流动研究的优良工具。
第三座为I202低速风洞,依然安装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座大型低速回流式全温风洞,试验段长度达到了17米,速度最高可以达到每秒42米。其设计始于1982年,于1986年开始动工,其安装调试工作于1990年结束,于1999年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它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教、研兼用低速风洞,对于航空航天专业的同学和从事航空研究的工作者们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四座为J211高超音速风洞,它安装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里的西北角,与前面三座风洞相距较远。该风洞于1995年正式动工,1997年宣告初步建成,经过数年调试之后于2000年正式通过验收。它是我国首座可用来研究航天飞行器再入大气层后气动问题的大型超高速风洞,它的试验参数为马赫数在5.2至14之间,试验气流密度在0.01至0.8kg/m3之间,直径为0.3米。它采用分离级试验管和双隔离板技术来获取均匀的高超试验流场,最大可以试验直径0.4米、长度1米的模型。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我国在高超飞行器气动研究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