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有何建议?
第一,强化对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形成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第三,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第四,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生态圈。
1、强化对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师道德建设的主体,因此,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第一要务就是强化对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对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上不仅要狠抓制度建设和监管监督,还要抓好教育引导,促进高校教师的内省自觉,形成既外抓纪律约束又内抓思想引导的双抓策略。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的思想道德修养,强化对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2、形成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形成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方能取得实效。
首先,要构建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并存的全方位立体式监督体系。建立以高校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师工作部和教务处为枢纽构建校级监督体系,以辅导员、年级主任和班导师为主构建学院监督体系,以党支部书记和导师为主构建部门监督体系,同时加强学生、家长、媒体在师德监督中的作用,构建“三维立体”监督模式。其次,要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监督行为,约束教师行为。
要完善师德问题惩处监督规则,细化和量化处罚标准,强化处罚的可操作性,实现监督有规可依。再次,要建立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社会主义主流道德为规范,使教师切实将主流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制度建设,重在落实,要将师德规范和师德修养切实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监督要强化实效性,不能只重视成果而轻视过程,要真正将过程融入到制度建设和教育活动中。
3、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师德考核体系,是开展师德评价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支撑。科学的考核体系应包含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规范高效、民主透明的考核程序及严格约束、公平公正的考核结果的运用。
首先,完善的师德考核指标体系要做到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定性化的评价指标主要从师德建设的宏观层面进行把握,是具有基本内涵和规范原则的准则,主要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学术规范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制定应具体、全面,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借助学校管理平台、专家问卷、教师访谈和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收集并组织专家论证。
指标的内容应分为教师自评和学生及同行测评。学生评价可采用教师评教、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同行评价可采用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要加强对指标评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完善的师德考核指标应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有机融为一体,既要做到道德规范、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的全面引领和教育,又要做到道德行为的可量化、可比较和可分析。
其次,规范高效的考核程序应做到“一学年一考查,一学期一考评,一月一调查”,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及同行的测评。年度考核时采用专家评审和教师考评会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评价数据经师德考核小组审定确认后在学院内公示。
再次,要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要将师德考核和职称评定、评优晋级紧密挂钩,将师德规范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对师德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应进行表彰和鼓励,对考核成绩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诫勉谈话,考核不合格者年终考核不得评为合格以上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