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立春是几月几号?
在农历中,“立春”是一年的第一个节气;但在公历中, “立春”只是回归年的开始,而不是历年中的第一天 (即没有所谓的“公历新年”)——这一点与“冬至”截然不同。
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它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分,每一等分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每年公历2月3日或4日,或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气。 在这个万物萌发、春风送暖的日子,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 “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春”,则代表温暖、生长。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沿袭立春日迎春之举。
宋代王镃《立春》诗曰:“泥牛牵起斗回平,又见东风拂面晴。”描绘的就是古代立春日的景象。 而现代版立春则更有仪式感。北京的世界公园每年都会举办大型迎春活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地庆贺这一节日;我国各大博物馆还会在这一天进行“历代迎春图”主题展览……
对于农民来说,立春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老话说得好:“立春阳气转,雨水落凡间。惊蛰呜啼鸟,春分红花开。清明柳色青,谷雨桑枝发。立 夏鹅毛舞,小满雀来时。芒种云如雾,夏至麦朝天。小暑进大暑,立秋忙早晚。处暑结白露,秋分稻梁熟。寒露霜降起,立冬小雪眠。大雪冬至节,小寒年味浓。”
当然,在漫长的人类史中,人们不仅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还为每一个节气都赋予了吉祥的寓意。立春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说,立春后,东风送暖,大地开始回暖;约一个星期后,阳气上升,泥土下蛰居的昆虫也开始苏醒;再过些时候,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儿游到水面上呼吸新鲜空气,此时它们好像背着冰块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