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十二生肖什么?

简爱昕简爱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山海经》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注:浊浴水即洮河)。浊浴之水,其源浑浊,其流浴沐。”这段文字里的“其源浑浊,其流浴沐”正好对应了现在的洮河,那么这里的“阳山”和“阴山”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知的六盘山。也就是说在四千年前人们已经发现了洮河的存在并赋予了他名字。而“浊浴之水”则形象地描述了洮河的源头水草茂盛的湿地景观。

至于这“阳山”和“阴山”为什么是“六百里”,而不是其他数字,我觉得是古代中国人对距离的估测能力不足,拿它来衡量实际距离很不准确,也许只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而已,就像我们今天看非洲人举着标枪比赛,他们说“我的标枪能射五公里远!”一样,是一种炫耀的意思。 另外,在甘肃临洮附近有一座海拔两千多米的古雪山,也叫“阴山”,现在山顶还有冰蚀遗迹,我想这应该不是指同一座山,而是因为这座山的方位和《山海经·大荒西经》里“西北海外,大山环绕”的“阴山”相符,所以被后人附会到这里来了。

我读过一本民国时期的地理书,上面提到我国古代关于地理的文献中,除了《山海经》外,价值最高的莫过于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唐人贾耽的《皇舆全图》。其中《水经注》里多次提到了洮河,而且还提到了湟水、黄河和洮河之间的盆地是匈奴人的牧地,说明至少在南北朝时期,我们已经有准确的地理位置概念了:南方人为我们画出了南疆万里地图,北方的匈奴人也出现在我们的地理书中——尽管他们的位置还完全被误认为今蒙古高原。 这本书中还提到了唐朝时吐蕃崛起,占领了我国的青藏高原后,他们派人来观察地形,准备进攻大唐。唐军发现后立即派重兵把守洮河。结果吐蕃兵到了洮河边上,却发现唐军没有船,无法渡河,最终吐蕃无功而返。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了唐朝与吐蕃争夺河陇地区的史实。

狄真狄真优质答主

鹿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源远流长,距今近万年的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宁夏银川贺兰山口西南,就留下了一幅以石块敲凿在山岩上刻划出的栩栩如生的岩画。岩画线条简洁、生动,描述了大小13头鹿奔跑觅食的场景。这是在原始社会里,先民们用石器等工具以粗犷质朴的技法,在石头上磨刻出来的最早反映先民放牧鹿群的记事画。

在夏、商和西周的青铜器中,以鹿为题材的青铜器随处可见。据科学考察,早在商、周时期的黄河流域还有大量的鹿群,并成为先民饲养和狩猎的主要对象。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40多个字与鹿有关。《诗经·小雅·鹿鸣》中记载了周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时,周王以鹿鸣、鹿呜歌为曲调,以自娱娱宾,以此表达自己的“好客之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嘉宾式燕以杯。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嘉宾式燕以,心。野草在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着,鹿在上面吃食着,鹿在歌唱着。我有众多的宾客也有歌唱助兴者,大家在一起共同娱乐,在一起共同欢乐。表达出周王对鹿的称颂之情和用鹿鸣来称颂“嘉宾”之贤德。

在古代典籍中,从《尚书·禹贡》、《周易·屯卦》、《礼记·礼器》、《诗经·小雅·鹿鸣》,到《尔雅·释兽》、汉代《说文解字》都有对鹿的描述。鹿在古代是吉祥之物,人们将鹿视为能驱邪、护佑人们健康之物,许多古籍对鹿都有长寿、吉利之意的记载。古人称鹿为“仙兽”。鹿又作禄,有福禄安康、升官晋爵、福寿皆至之吉祥语。《白虎通义》记为:“鹿者,禄也”。

鹿纹在汉画像砖和汉代石椁上以及后来唐三彩中出现的“骑鹿仙人”等题材中比比皆是。在唐代陶瓷上,也以纹饰大量出现,以唐三彩的鹿纹瓷为典型代表。1964年11月,在辽宁省朝阳市郊区营州大平房村前营州故城发现一座辽代的公主墓葬。在公主头部下和右臂下各叠压着1块石片,石片上都刻有精致、生动的鹿纹图案。辽代是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在契丹民族人和女真族人的文化里,鹿纹有吉祥与祈福、崇拜长生不老、延年长寿的意义。

从汉代、辽代直到明清,鹿纹在陶瓷、木板年画、刺绣、剪纸、皮影等艺术作品中,是经常使用和描绘的表现题材,表达了人们崇拜鹿能避邪、趋福、长寿、吉利的文化心理。鹿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鹿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祈福、长寿的传统文化心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