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字属什么生肖?
“鲁”字上边一个“鱼”,下边一个“十”。 先说这个“鱼”字。甲骨文中的“鱼”字写作“”,象形文字“魚”的初文,像鱼的轮廓,有头、身、尾之分。金文的“鱼”字,首形作“魚”,或稍变形为“魚”;身、尾作简化处理,与甲骨文类似;小篆的“鱼”字,首作“魚”,身尾作“魚”。隶书至楷书,“鱼”字定型。由此看来,“鱼”字的字形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按此演变的规律,“鱼”字头上的偏旁应该是“鱼”字的第一笔(即“丶”)。 但为什么在“魯”字中却把第一笔变成了“乚”呢?这是由汉字的造字法决定的。
古人对文字的构造很有研究,提出了很多造字的方法,如“六书”。其中一种就是“会意”法。用简化的方法把两个或多个字合成一个新字,以表示新的意义。“鱼”和“鲁”都属于会意字,只不过“鱼”会是音义都相同的单纯词,而“鲁”会是音义相近的词。为了区别词形并方便记忆,就会在第一个字的基础上加以简化,并用第一笔作为偏旁的符号来表示这种意思。这样既方便了造字又能区分读音。如果按第一种处理方法就把“鲁”写成下面的样子了。 这种写法确实很美观,但不符合造字的原则。而且这样一写,两个字就完全一样了,这就会给阅读和书写造成很大的麻烦。造字者采用了第二种方案,即将第一笔变成“乙”。
再说这个“十”字。“十”是个位数最大数标记。它出现得很晚,在金文中也没有这个字,它在古文字中的形体如下: 这是个位计数符,上面的一竖代表“1”,下面的一横代表“0”,两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10。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10”这个词也逐渐丰富起来,为了区分读起方便,就把两个字合二为一,加了一笔变为“辛”。
属狗
文字学家认为,金文中“鲁”的字源为“犭”的异体字,本义是猎犬。西周时期,人们为了区分各族或各个封国,往往以牲畜或者鸟兽的名字加在封国国名之前,称这种封国的人民。“鲁”本义是猎犬,因此“鲁”字加“人”(表示人民),指鲁族人,所以后来又用同音字“鲁”作为国名。鲁国的始封君是周文王姬昌第四个儿子,周公旦之弟。
鲁国自西周成王时期封国开始,到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经历了八百年的风雨,是周代历史上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影响的诸侯国之一。鲁国,国都在曲阜(今山东曲阜),其境遇泰山之南之汶水、泗水流域。鲁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鲁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等政治经济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周成王时,周公在东都洛邑辅佐成王,“周公反三岁,郢纣子武庚攻周公,周公以成王命兴兵伐殷。”武庚之乱被平定后,分商民三部分“二分其居土,以赏殷之余民;一分为二,一以封周公姬振铎之子康叔,赐以殷民六族及河、邺一带土地,国于卫,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周成王三年(公元前1035年),分封周公旦之弟姬聃于曲阜,封邑为鲁。其国南以龟阴山为界,东至于海,北距济水,西接太山,总面积约五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今天山东的莱芜、泰安、曲阜、泗水、平阴、肥城、新城等县市。国以鲁水为名,诸侯鲁侯,鲁因以之号侯国。
鲁国在春秋时国力强盛,疆域达到最大,北伐齐国,南服楚国,曾参与周王室诸侯盟会77次,为“四桓”之一,故称“宗周之屏”。晋献公六年(公元前651年),鲁僖公在周王室内乱中支持周平王,被周王“锡之大辂、戎辂、彤弓矢、文服、道路”,正式以侯爵之礼相待。同时,又在齐桓公的领导下列于“周王室盟主”之位。鲁僖公八年(公元前656年),又派大司空(卿)展喜,“犒”齐师,助齐成盟,稳定了“周王室盟主”之位,受到齐桓公的嘉赏,赐予“酒礼”,“鲁从齐盟”,“受之以礼”,至此达到鼎盛。到了春秋末年,在“三桓专权”、“下贤争位”的情况下,鲁国的国运急转直下。周贞定王二十年(鲁康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86年),楚肃王遣将军起灭掉鲁国,鲁国最终为楚国所灭,结束了八百年的历史。鲁国虽然灭亡了,但“鲁人”却作为一种文化人代代相传下来,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