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生肖19是什么?
农历己亥猪年,公历2007年到2008年; 农历庚子鼠年,公历2008年到2009年; 农历辛丑牛年,公历2009年到2010年; 农历壬寅虎年,公历2010年到2011年; 农历癸卯兔年,公历2011年到2012年; 农历甲辰龙年,公历2012年到2013年; 农历乙巳蛇年,公历2013年到2014年; 农历丙午马年,公历2014年到2015年; 农历丁未羊年,公历2015年到2016年; 农历戊申猴年,公历2016年到2017年; 农历己酉鸡年,公历2017年到2018年; 农历庚戌狗年,公历2018年到2019年; 农历辛亥猪年,公历2019年到2020年; 农历壬子鼠年,公历2020年到2021年。
农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历法,以其独特的历法规律、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其影响遍及中国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影响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文化基因。
生肖一词,通常认为是近代才有的词语,如果依从《康熙字典》的话,那么在古代只有十二辰(兽或属)、十二属、十二禽、十二神等称谓,宋人罗愿《尔雅翼 · 十二属说》中称之为十二辰:“俗谓之十二属,以肖五行四时之十二气也,其义失之。或谓之十二禽,或谓之十二兽,或谓之十二神,皆遁甲中说也。”十二种是生物(包括六种兽类、四种鸟类和两种昆虫类)在《尔雅》一书中并没有相互为属的关连解释,后来为与五行与四时时辰相配,再加天干地支相合,故有属、禽、兽、神等说,到近代被称作十二生肖,简称之一为生肖,又简称为肖。关于十二生肖,东汉王充在《论衡 · 诘术篇》说:“或曰:午未所以为马猴者,以十二支配十二辰,并以命之也。”意思是说,午未这两个地支与马猴的生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午未为十二辰所属,故十二辰与十二生肖之间发生了关系。这种生肖与十二辰的关系,从西汉时就已存在。在汉代十二辰与十二生肖的关系尚未充分结合时,十二辰与十二个月的名称结合,西汉扬雄的《太玄经》中就有“玄月、泰月、泰康月、元康月、显月、定月、林月、养月、奥月、丰月、盈月、成月”的十二月别称和十二辰相配,十二个月各有各的生物特征:“其鸟鳞,鱼也;其毛羽,鹰也;其毛羽,鸡也;其毛羽,燕也;其毛羽,雀也;其毛羽,鸠也;其毛羽,凫也;其毛羽,雁也;其毛羽,雉也;其毛羽,鸿也;其毛羽,鹑也;其毛羽,鹄也”,后人将扬雄的这段文献引录于《尔雅·释天》中,成为十二生肖和十二种禽兽相配的文献实证。
在传统历法中,将一个太阳年分为十二等份,以寅至丑十二辰为序,每辰二月,每辰又被分成孟、仲、季三个部分,每部分一个月。这样寅月为孟春正月,对应十二生肖中的寅虎,所以寅又属虎,寅月的另一个部分即季春三月为辰月,对应十二生肖中的辰龙,所以辰又属龙,依此类推,子月腊十二月为丑月,对应十二生肖中的丑牛,所以丑又属牛。正月与十二月虽都是以地支纪月,但属相却不同,所以就存在生肖两变的问题。
农历与阳历本是两套历法体系,农历年与公历年不是一一对应的,绝大多数公历年都是365天,而绝大多数农历年都是383天、384天或385天,公历年与农历年在天数上往往差10天或11天。农历年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平均长度恰好在公历年长度之上,因此在一定时间段后,农历年的年数比公历年年数多一年。以春节为界,在春节到年末(如果下一年春节仍在同一年该年末)之间出生的婴儿,尽管在公历上是下一年出生,但是在农历上仍属上一年。因此在生肖属相上,仍然按照农历上一年为生肖,仍然属于上一年生肖。如果新生儿在春节之前出生,那么他在公历和农历上都属于上一年出生,这种情况不发生生肖两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