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是什么生肖?
赫是十二地支中的第十一位,对应农历十一月份; 其前一位是庚,后一位是壬。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戌”与“亥”中间就是“子”。
在甲子日历中,每月第一天都是“子”日(月首),如十一月一日是“辛亥”,十二月一是“庚子”,以此类推。 而每逢奇数月的初一也是“子”日,比如正月、三月、五月……十月,而偶数月出生的初一不是“子”,而是“辛丑”“壬寅”……所以,单从初一这一天的干支是不能判断月份的。
要判断月是几月还得看月初“节气”的情况——月首的“节气”如果在“立冬”和“大雪”之间,则这个月是“子月”(冬月);如果月首“节气”在“大雪”和“小寒”之间,则是“丑月”(腊月)……如此等等。
至于你问的“赫”字,我查了下《康熙字典》,上面说“赫”字的古字形是“从心从戌”,意思是“赫”字原指“燃烧”,后来才引申为“赤色”等意义——这个“火”的意思应该也暗示了它是十一个月。 另外再说一点,古代中国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大约15天左右,而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所以“大寒立春”、“雨水惊蛰”之类的,表示的是节气的变化,而不反映月亮的运行情况。
柏豪优质答主鼠的本名叫“鼠”,但中国十二生肖的“子鼠”没有叫“子鼠”,而是叫“子夜”。原因就在《易经》里。
《周易》乾卦说:“上九,亢龙有悔。”这说的是什么?它说的是“龙”。不过这条龙不是“真龙”,而是帝王的代号。古人认为皇权至高无上,所以《易经》“乾上”“坤上”都是吉象。但这里为什么是“亢龙有悔”,是不吉利之象呢?这是因为古人“物极必反”的法则。“亢”就是过度的意思,也就是事物过度发展,必然发生物极必反的情景。
龙是什么?《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王符云,有鳞者属蛟龙。”龙是中国古人崇拜的动物,帝王们假龙威自我神化,所以帝王就叫做“真龙天子”。然而,“亢”字不是褒奖,而是告诫。“亢”字的本义是高,“有悔”自然就不是好话。
为什么是“亢龙有悔”?《周易集解》引汉代马融说:“处上而亢,故曰亢龙。以阳居上,而有群阴,无应其上,而有悔者,阳亢之祸过甚也。”“亢龙有悔”这句卦辞后来用来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掌握好分寸,切不要自以为是,过分卖弄以致物极必反,自取灭亡。这句话也用来比喻权势当头容易坏事,要善于适可而止,要“善有其终”,不可自取其咎。
上面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帝王之尊不宜直接入生肖,所以“子夜”不是“子龙”。那么“子夜”是什么意思呢?这牵涉一个很重要的阴阳问题。在《周易》里,阳爻代表白天,初爻代表早晨,二爻代表上午,三爻代表中午,四爻代表下午,五爻代表黄昏。阴爻代表夜,六爻是阴爻之极,代表半夜。
这里用“龙”做“子时”意象的代号是不合适的,所以“子龙”改成了“子夜”。在《周易》六十四卦中,“乾卦”排第一位,“坤卦”排第二位,所以“子夜”应该用“坤卦”六爻来解释。乾、坤两卦用图表示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阴阳鱼。古人又把阴阳鱼叫阴阳合体。这种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合体,被古人视为阴阳和谐、美满与吉祥的象征。
那么“子夜”象征的是什么?就是阴阳合体的“鼠”!为什么?这是因为《周易》卦爻辞说:“初六,履霜,坚冰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走在薄霜上,必然坚冰将至。为什么?因为有《周易》爻象为证。《周易》卦爻辞以六爻为一卦。乾、坤两卦,“初六”代表黄昏后,夜幕降临;“六二”代表夜幕已垂,夜黑风高;“六三”代表夜已很深,万籁俱寂;“六四”代表半夜三更,人们熟睡;“六五”代表夜将将尽,星光稀疏;“上六”代表东方发白,迎来黎明。
这里“子夜”就是六爻中的“初六”。什么是“履霜,坚冰至”?它的象征意义是说,行走在“薄霜”上,“坚冰”将至。这里用“薄霜”象征“子夜”,用“坚冰”象征“鼠”。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古人有“履虎尾”之说,虎行于“坚冰”上就叫做“履虎尾”。履于“坚冰”上自然就踩到了“薄霜”。这就是“子夜”象征“鼠”的《周易》密码。
这里“初六”是阴爻之始,为“阴气”最盛之时,“坚冰”是“坚冰将至”,还没有到来。象征“子夜”,夜幕初垂,正鼠出之时,此其一。其二,古人称老鼠为“子”,又称“子”为“鼠”。如《左传・宣公十一年》:“不有子乎?”杜预注:“子,鼠也”,这里“子夜”又象征老鼠。以十二时辰计,“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鼠”,甲骨文字像一种啮齿类兽,头小,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