垌指什么生肖?

终琛琪终琛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是来看答案的,不是来听你猜谜语的! 直接给结论吧: 这个字指的是肖(萧)兔。 为什么是肖(萧)兔呢? 因为“肖”字左边“亻”旁,代表的是“属相中的人”;右边“肖”表示“相似,像”,所以“肖”有“相像”“类似”的意思。 而“兔”与月亮有关,月中玉兔,这个不用多说了吧? 重点来了——《五行学说》认为,五行“相生相克”。而水生木,木生火,就是“相生”,火克金,金克木也是“相克”。其中木又被称为“曲直”,具有向上的特点。

根据以上理论推导: 人(丑土)——>人+月(亥水)→人+兔子(卯木)→兔子+月亮(酉金)→……→月亮燃烧起来(巳火) 所以,这一个字带尽了上述信息——“人”、“月”(月亮)、“兔”、“金”、“火”。 同时,因为“肖”有“相似,像”的意思,所以这个字还可以引申出“像”的含义。“肖兔”也可以写成“肖象兔子”。 再根据生活常识判断一下: 十二生肖中,哪个属相与月亮最像? 当然是“蛇”啊。12个月,每个月都有一个月亮,每半个月有一个新月或者弦月,只有农历初七、八、九这三天的月相不是新月或弦月。每个月都有“半月”和“圆月”之分,而且十分形象:上弦月如半框眼镜;下弦月如半张弓。这不就是“蛇”的形状么?

谜底是“肖蛇”。 但这样解析好像不够高大上,似乎缺少一种神秘的力量加持。那就看看古代智慧如何解释的吧。《五行大义》:“凡子辰巳午未申之月……后二日,其日直符,天帝随宫,故甲子配戊辰、甲戌、甲午,乙丑配丁卯、乙亥、庚子等是也……余月仿此。” 这段话意思就是说,在子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这段时间里,第二天的第一天,也就是子日的第二天,也就是初一或者是十二,这一天正是“干支”值班的日子。从初一开始,按照顺序,哪天是几就对应着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哪一天。比如说今天是初二,昨天是正月十一,那么今天的“干支”就是“辛丑”,昨天(正月十一)的“干支”就是“庚寅”,今天比昨天“大”一,昨天是庚辛,今天是壬癸,就这样推算出来。

那么,问主想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自己算一算就行了。 假设生日是三月十五,那上个月月初(二月一号)是“干支”值班的日子,三月十五之前数45天(365/12=30余5,也就是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占三十天,五月是中间节点,所以四月三十日是“地支”最后值日的一天,五月一日“地支”开始值日,以此类推)刚好到惊蛰节气这一天。

惊蛰前一天是什么日子?对,就是春分。根据春分起算,农历三月十五之前的第7天,正好是阳历的4月1号,也就是说你的生日是4月1号(当然也可能是4月2号,因为年份不同,节气的日期略有差别)。

师之真师之真优质答主

垌,在中国南方很多农村都用得到,比如,猪垌(养猪的地方),牛垌(养牛的地方),鱼垌(养鱼的地方),粪垌(积堆农家肥的地方),禾垌(种谷子的地方)……从这个解释来看,是不可以将垌理解为水洼地、池塘。所以垌不可以指鱼。

有人从垌是田字旁,有水,于是就理解为水洼地,或者池塘,进而理解为鱼,这不很牵强吗?

如果从字的繁体字“垌”来看,理解为田地更确切。因为其右半部分为“廌”的异体字。

廌(zhì):1、同“豸”

2、古代传说中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又叫獬豸。

古代法律官帽子上的装饰物。就是一种能辨是非的独角兽,又就是獬豸。可见,“垌”字的含义就有一种正大光明、公开、没有遮掩的含义在里面,那么在众多的生肖动物中,有谁能当此荣誉呢?只有马。

马本是草原上奔腾的动物,由于马的“任重致远”本性及其在人类社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为各民族人民所熟知和欣赏。历代人们创作出了许多赞颂之诗文,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责,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比如, “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老虎生活在深山老林,性情凶猛,暗藏杀机,显然与“垌”字表达的含义不搭界。所以,垌字也不能指虎。

那么,有人会说,为什么不能指马呢?如果指马,那马字不就行了吗,为什么会有垌这个字产生呢?这是因为南方、北方所使用的方言不同。

比如,上海人说“我买只梨子”“我洗条被单”,这里的“只”、“条”与北方的“个”、“床”是同一种概念。再比如,北方语系里的“萝卜”,在山东叫”卜子”,在广东叫 “菜头”,在天津叫“海青”。方言之间的差异就是如此。所以,“马”在南方方言语系里,读起来,觉得不顺口或者难听。那么就创造出“垌”字,以代替“马”。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字都在十二生肖中有代表,这有地域的原因。

在南方方言中,有些省份不叫马,叫“马垌”。比如,《广西师院学报》95年2期就载有一文,题为:《说“垌”》,文中有这样一段:“作者在广西农村及部分城市,都多次亲耳听到别人把‘马’读‘垌’……” 《湖南方言》中载:“马,沅水中游呼曰‘马垌’。”

由于垌字是马字在“南方语族”的方言里的说法,这在语言学上称为“方言替换”现象。就象北方人说“看”而南方人说“落眼”一样,它们表达的含义完全相同。

综上所述,“垌”字只能是“马”的代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