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生肖是什么?
“寄居”这个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概念,源于中国传统的星象历法,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位置变化划分出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其中有些节点还对应着古代的天文观测装置“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的传说就来源于此),“大暑”节气就在“牵牛织女星”向东转移到的位置附近。
《礼记·月令》中,将每年的节气分为十二部分,每一部分一个名称并用动物来命名每个节气的开始和结束,即“大寒启蛰,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 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立春……”如此周而复始。 在24节气中,有小寒、大寒、立夏、立秋、立冬、小雪和大雪七个节气分别用子丑寅卯等六个干支中的第一个字来表达,这七个字循环往复,形成“六甲干支”纪年法。
而在每个月之中也有两个节气是固定的,分别是卯月和酉月的惊蛰和霜降。在农历中,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一个月就有四节气,而一年的二月有四个节气,十一月则只有两个,因此一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而与节气紧密相关的就是“七曜”,这也是中国天文史上非常有特色的概念,即把太阳月亮五星(金木水火土)以及地球依次排列称为“七曜”,其中水星和金星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被称为“辰星”或“商星”。
现在介绍的就七曜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就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相对关系: 太阳由寅初向卯中移动,每月移一行,当它运行到轸宿附近时,就是“谷雨”节气,从“雨水”到“谷雨”就是“二阳”;当它运行到房宿附近时,就是“小满”节气,从“小满”到“芒种”就是“三阳”;等等。 当太阳到达“大暑”节气时,位于午位的恒星正好由“井”回到“鬼”,此时太阳由一阴至二阴,所以“大暑”又名“伏阴”;而当太阳运行到“霜降”节气时,位于申座的“毕”“觜”两星由“亢”向“氐”运动,此时一阳生,所以“霜降”又名为“霜始下”。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习俗中,发现同一种生肖在不同时辰出现的几率较高或较低,比如子时(夜11点至次日晨1点)出生的人,属鼠的人特别多;而巳时(上午9点至11点)出生的人,属鼠的人很少。这种“生肖属时”的规律,是人们观察中国十二生肖在现实世界中的时间分布,而总结出来的一种带有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人们于是给十二生肖分别确定了对应的时辰,这就是后世被称作“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的传说,这个说法最能够体现十二生肖的特色。这十二个时辰恰好等于24个小时,如此,那么一日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归一种生肖当令(寄宿),人们便把这种现象叫做“十二时辰”或“十二属相寄宿”,简称“属相吉时”。具体讲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属相吉时”为一年之中所寄居的时辰,通常认为,在“属相吉时”出生的人,其健康、事业会比较顺利,吉祥如意。如果在其它时辰出生,就要看“属相凶时”了。“属相凶时”通常认为,若在凶时出生,其健康、事业会有曲折坎坷,甚至会有大凶之患。“凶时”的规定说法有很多。这里只说影响较大的说法。第一种是将相应的属相在本时辰的前后左右的三个时辰定为凶时;比如酉时寄宿的是鸡,那么其凶时是申、戌、亥三个时辰。第二种说法是与自己相冲、相害、相刑的属相的寄宿时辰,比如狗与虎相冲,与猴相害,与马相刑,由此申时的猴、寅时的虎和午时的马的三个时辰都是狗的凶时。
属相凶时也有许多讲法,例如:子鼠吉时是夜11点至1点,凶时是当天13点至15点;丑牛吉时1点至3点,凶时15点至17点;寅虎吉时3点至5点,凶时5点至7点和21点至23点;卯兔吉时是5点至7点,凶时是7点至9点和19点至21点;辰龙吉时时7点至9点,凶时9点至11点;巳蛇吉时是9点至11点,凶时21点至23点和1点至3点;午马吉时是11点至13点,凶时3点至5点和15点至17点;未羊吉时是13点至15点,凶时1点至3点;申猴吉时是15点至17点,凶时17点至19点和5点至7点;酉鸡吉时是17点至19点,凶时7点至9点和19点至21点;戌狗吉时是19点至21点,凶时1点至3点和15点至17点;亥猪吉时是21点至23点,凶时3点至5点和13点至15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