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属丑时?
十二生肖中,牛、虎、兔、龙、蛇均为白天活动,而马、羊、猴、鸡、狗、猪都属夜行性动物。按动物的日常习惯来划分,应该把凌晨1时至3时划分为酉时,这时太阳已经落到地平线以下的最低点,黑夜来临,鸡开始归巢。 然而,从中国古代社会来说,黄昏至深夜是王公大臣们处理政事的时段,所以从唐朝开始就把这两个时辰划为工作时间,称之为“下班”,并由此形成了“上班”的概念。
明朝时期规定皇城侍卫们的值班时间是从午时至亥时(上午11时至下午9时),从早晨开始工作到傍晚,正好八个小时。 清朝初年,上自皇帝、王妃皇后,下至太监宫女们都保持着明朝的作息习惯,每天卯时(早晨5时至7时)上朝,辰时(早晨7时至9时)处理完政务回宫吃饭,到酉时(下午5时至7时)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亥时(晚上9时至11时)后才算结束。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和城市夜晚灯火的通明,许多夜行动物逐渐移居到了城市之中。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个晚上十二个时辰的概念,即从日落戌时(晚7时至9时)开始计时的方法。这种计时法被应用于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的编撰之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沿袭了古代纪年的做法,把凌晨1时至3时命名为子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午夜”或“半夜子时不宜出门”中的“子时”。但是这一说法存在争议,因为古书中提到的“子”并非特指现在的“子时”,比如《诗经·豳风·七月》中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这里的“子”就指的是中午12时左右。另外,古书中也经常提到“夜半”“半夜”“三更”等名词,而这些词语对应的时间也都不在如今的“子时”范围之内。
上世纪60年代,为了计算方便,我国开始采用公元纪年,并在1974年开始推行四小时制,即将一天分为0时、4时、8时、12时四个时间段,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而在实行农历的广大农村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子时”依旧保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