刳是什么生肖?
国红最佳答案
在十二生肖中,除了龙是虚幻的动物以外,其它十一种动物都是现实中存在的。不过它们都不是“裸体”的动物,除蛇之外,其它的动物身上都有鳞或者毛(兔、鼠没有毛),而蛇虽然表面有鳞,但它是冷血动物,当它“冬眠”时,体内的鳞会自动脱落,所以“蛇脱壳”其实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但“猪”却是例外,它的身上既没有鳞也没有毛,于是人们便根据“猪”的形象创造了“赤裸”的“刳”字。“猪”是家畜,与野生相比,它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期圈养导致它们的体能下降,为了适应这种生活方式,它们的皮肤不再需要像其它野兽那样起到保护肉体的功能,而是变得光滑细嫩,并且呈浅灰色,这种颜色也是方便主人识别猪肉的颜色。
另外,因为“猪”是杂食动物,食物范围扩大导致牙齿和胃肠功能减弱,因此它们消化不了植物纤维,导致它们不能像猛兽那样依靠利爪和坚硬的牙齿来取得食物。最后,因为“猪”的四肢很短,导致它们不能像野兽一样快速奔跑、迅速出击。所有这一切,使得“猪”从凶猛的野生动物变成了人类的好伙伴,同时也使“猪”变成了“裸体”的动物。 当然,如果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猪”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有其必然性原因的:作为杂食动物的“猪”,由于食物范围的扩大,导致它们的牙齿和肠胃等器官必须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否则就会因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导致退化的现象发生;而作为草食动物的羊,它们缺乏对抗猛兽的利齿尖牙,但是它们的“裸体”却是为了适应吃草的生活而产生的生理需要。
生肖也叫属相,中国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是中国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融合到相属十二生肖的春节年文化中。一种记时法。生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国人的生活。
“属相”这一称呼在南北朝已出现。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二十六《符瑞志中》:“汉章帝子诸王十三人,其九属相并龙。”当时“属相”仍与祥瑞有关。至唐宋时期,“属相”已是普遍流行的称呼。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京人迎春》:“春牛儿先置草料场内,次日侵晨,用队子闹棚,抬出……每牛前后,以二小兒为历史导,一人更打鼓,主张属相。”
中国人把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以及人体十二经络十二气血对应的穴位。十二生肖除了用以代表年岁的次序,也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风土人情的方方面面,更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甚至在生活起居、饮食健康、男女婚配中都体现出了中国人传统的智慧和经验。
十二生肖作为历史上最悠久的民俗文化,在民间深具影响。人们的生活、言行,乃至文化、观念和意识都与十二生肖存在密切的关系。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耳濡目染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生活,可以说是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人们的婚配生育。在传统婚配中有把“属相和合”放在重要位置的,如《清嘉录》中说:“婚嫁必问年、月、日,其时干、支三合者始行,谓生子易旺相。”一些地方还有“狗猴相斗,羊鼠同床”是绝不能通婚的说法。另外,人们也常用十二生肖来给孩子取名字。
人们在传统观念中还有生育宜忌的讲究。如《清嘉录》中说:“谚云:猪羊犯,勿养儿郎。盖猪、羊二生肖之期,诞育孩子,多夭折,为养命所忌。”另外,还有许多关于十二生肖的谜语、童谣、谚语、信俗等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