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旧历还是新历?
中国用农历纪年,这是历史悠久的事实。但说到公历,那是1949年以后才正式使用并广泛推行起来的。 农历和公历有何区别呢?这要从阳历(夏历)和阴历说起。现在通用的新历俗称“阳历”,是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日历的,它一年有365.25天(闰年366天)。而农历是综合太阳、月球的运行规律制定的,一个月约平均29.5天,一年12个月共有354或355天。为了协调公历和农历的时间相差问题,古代天文学家就制定了一个“置闰法”。每隔两年或者三年,就会有一个闰月加到农历里面去,这个闰月放在二月,也就是现在的农历腊月后一月,称为闰二月。以此类推,有闰三月、闰四月等等。
这样,每逢闰年(每四年一个闰年),农历多了一个月;而逢闰季度(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为闰月),农历也多了一月。这样,尽管公历每年365天左右,但农历一年却比公历多了十多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历与公历的时间差越来越大。到了清朝中后期,农历与公历的时间差有时竟达到100天以上!这就出现了很多“闰正月”、“闰腊月”的现象。如嘉庆二十五年就出现过“闰正月”,乾隆年间也有过“闰十二月”。
19世纪末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泰晤士报》上刊登广告,公开出售“闰正月”年份,引起当时舆论一片哗然。 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土圭测影”的方法来测量日影的长度,以确定夏至、冬至等节气,从而推算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这就是说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太阳对气候的影响。
同时,我国古代还采用了“圭表测影”的方法,通过测定南北方向的两根立柱的影子长度,来计算日月星辰的移动轨迹,以此掌握气象的变化,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这就是说古人已经认识到月球对于气候也有影响。 不过,由于农历是阴阳合历,其平衡寒暑、调节旱涝的作用不是很强。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为了记录时间方便,同时也考虑国际影响力,于是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1949年后,特别是197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的农历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人们不仅可以更精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庚子”的日期,而且也解决了“十九年七闰”的问题,使得农历与公历的计时误差越来越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传承千年、深深刻着中华民族印记的农历,其遭遇的挑战也是空前的。如何保存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