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蛇生肖是什么?

靳福生靳福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关于“龙”的起源 1、神话传说 上古时代,伏羲氏没落后,天下纷争,四帝分治,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黄帝轩辕氏,东方有大昊伏羲氏,西方有神农氏,北方有颛顼氏。其中,大昊伏羲氏以木德为王,建都於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黄帝轩辕氏则以土德王天下,建都于有熊(今河南荥阳市西南)。两个都城都在今天河南省境内。

根据《庄子·秋水》记载:“昔者,禹之所积,九州之水;雍州厥高,敷山,崇伯(舜)之封。”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也说:“禹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恶衣服,而致孝于祖先。”大禹是舜的臣子,继舜之后治水成功,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据说他治水的过程就是沿着黄河一路开凿河道,最终到达今天的江苏一带。这个路线正好是从今天的宝鸡沿渭河而下,经过西安进入黄河,往北到晋陕峡谷,再由壶口瀑布穿越现在的山西南下,最后到达豫东平原。按照现在的地理概念来说,正是循着渭河—黄河—晋陕大峡谷—壶口瀑布这样的路线。

大禹治水时所穿的衣服被称为“禹服”,后世因此用“禹袍”来代指治水之事。又因为治水时需要亲自丈量土地,计算距离,其身上恐怕会沾染上不少泥垢,故而“禹服”或“禹袍”也可能隐喻着艰辛劳累的工作。汉代画像石中常有身着“禹袍”的人形象,或手持板刷,或肩扛犁铧,或手持扫帚或提着篮子在河中清洗衣物,或是正在制陶、冶炼等等,不一而足,反映了劳动人民艰苦创业的情景。

2、上古图腾 据考证,“龙”字的甲骨文象形一条大鱼,而金文的“龙”字像一条盘曲的龙,古代祭祀用的酒器“卣”(音yǒu)的金文像两只飞龙相互蟠绕的样子……这些文字的造字方式体现了“龙”的形象是由多个象形字叠加而成的一个会意字。

学者们推断,“龙”的原始形象应当是由无数条细长的神龙彼此纠缠盘绕在一起的图像组合。在古代许多文明中都有崇拜龙的现象,比如古亚述文明、古埃及文明等。在我国古代,南方部分地区将“龙”的图腾与鱼联系起来,而在一些墓葬里则会同时出现龙的图案和鱼的形状。

二、古人眼中“龙”的形象 1、首尾如龙头,身似蛇形 有首有尾,并且整体形状像蛇,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龙”的字形往往会与“首”“尾”等有关。

2、五色鳞片或羽毛 一些古代文献中提到了“龙”身上的颜色,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中记载道,“龙身被五彩,此谓之文,无此彩者谓之野。”也就是说有彩色花纹的龙才是吉祥的灵兽,全身素白或淡色的龙则是不好的象征。南北朝时期的《异苑》中还提到“龙身有鳞甲”,可见龙身上有类似鱼类或者龟类所特有的鳞片或者是羽毛。

3、五爪神龙 除了色彩之外,龙身的形态也是区分龙神还是龙妖的关键特征之一。绝大多数的龙都具有明显的身体轮廓,而且体表大多附有鳞、羽之类的装饰品。但是有些虚幻的龙却没有明显的外表形态,它们通常被描述为气状之物,而且往往是具有某种才能的人才会得到这种特殊的恩宠。

周小榆周小榆优质答主

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作为龙的化身出现的。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的生肖文化对中国生肖文化体系及其蛇文化的象征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生肖体系中,是排斥蛇的,取而代之的是受蛇影响的龙。龙是一种源于华夏,波及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流传三千多年,影响深远、影响面广的东方神物。它与蛇的形体极为接近,二者在造形、习性、象征、崇拜、寓意、习用方面有共同的特征。

龙和蛇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既有许多共同的特性,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在蛇龙之间的转化关系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龙是出于蛇而高于蛇的。《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这里龙虎并举,虎本为生肖之兽,龙却与虎并论。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龙亦视为兽,但它又是能够呼风唤雨、能腾云驾雾、兴云布雨的神物,是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吉祥象征。所以龙既高于生肖,又出于生肖。龙出于蛇,又高于蛇。古人常用“龙蛇并用”、“蟠龙蜿蜒”、“卧龙藏蛇”、“蛇化为龙”等来形容二者的密切关系。同时又用“龙是蛇之神”、“蛇成龙而为神”、“惟蛇莫匪龙之属”等来体现二者的高低差异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龙”字的本意源于“蛇”。《说文·鱼部》:“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水部》:“龙,能神能圣能变化。”《释名·释长幼》:“蛇,伸也。”《说文·虍部》:“虍,大蛇之神曰虍;常在渊底,江、淮间谓之神虍。”可见“虍”指“大蛇之神”。《方言?卷九》:“今秦晋之间,呼龙为虍”,将龙与虍等同起来。龙字有多种写法。如,“从人执虍”,是指人把大蛇当成神来崇拜。《山海经?西山经》:“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虫。”郭璞注:“即龙也”。从郭注看出虫与龙是一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