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表示什么生肖?
“棕”字在《诗经》中最早出现,是周朝大夫殷浩献给晋武帝的一首诗里的一句:“济济辟雍,万乐攸同。”意思是坐在整齐的大学课堂里听老师讲课,一切乐趣皆由此而生。从字形上看,“棕”由“竹”和“宗”组成,本义是指用竹子编织成的座位或供坐的器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椅”“櫈”“榻”等汉字包含“竹”字。
而“宗”的意思则是“尊族”“尊崇”“推崇”,所以“棕”字的引申义就与“尊崇”息息相关了。我们可以把“尊”理解成“座上宾”,把“崇”理解为“地位崇高”;那么,“尊崇”就是“地位高的人得到尊敬”,这个短语的本意就是指被尊奉、被敬仰的人坐在高高的座位上。由此衍生出“敬重”“推崇”“赞赏”等含义。
而到了现代汉语中,“尊重”“崇拜”等词的出现使得“尊崇”的原本涵义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票子”“房子”“车子”——这三样可都是现在年轻人最难得到的“座上宾”啊! 不过,虽然现代人已经不再把“崇”字用在人身上,但它却是十二生肖中一员——那就是“龙”。
《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 龙是中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神,中国古代帝王及天子专属物品,有“天子至尊”含意。 而在这些传说中,龙的形象往往与雨有关——“兴云吐雾,降雨施泽。”(《尚书·尧典》),所以,“雨水”的“水”加上象征权利的“王”,就组成了“龙王”。而在民间传说之中,龙王又常常与海有关……这似乎是在用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告诉我们,龙的最初文化内涵其实是与水生生物有关的。
而关于龙的这种原始形象,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找到线索——龙山文化因多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年代大约处在夏商周时代。 1930年发掘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6000多年前史前部落联盟首领的墓穴,墓主人头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中间有一个大蚌壳摆成的“M形”,整个造型像一个“凹”字。专家推测,这是当时最高统治者死后拥有的“四象”中的两个(另一个是“太阳鸟”),“M”的位置可能是用来摆放墓主人的“棺椁”。 而“棺椁”一词正来自“衮”字。古人认为帝王的坟墓像龙一样高高隆起,上面覆盖着隆起的土丘,所以“龙”字下面加“土”构成“坟”字。将“坟”字上下颠倒过来,就变成了“袞”字——古人给帝王的礼服上绣制的正是象征权力的“龙”和象征祭祀的“袞”。而龙和袞又是同一个字——“龙”字里面有个“宀”,说明它有房屋、家园的意思;而“袞”字外面那个“竜”,其实就是“龙”字少上面部分而已。有家才有归宿,有权才能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