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日代表什么生肖?
在《左传》中,记载了大量周王或齐国大臣祭祀山川神灵的典礼,这些山神的形象大多“一曰玄冥”(水神)、“二曰后土”(土神);而祭祀时使用的乐器是“韶”(一种舜时的乐曲),仪式是在“行夏之时”(沿用夏朝的历法),行礼之处为“北面”。 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普遍认同水神与土地神是重要的自然神,二者时常一起出现并被共同祭祀。
东汉应劭注:“社者,土地神之号也。”《后汉书·礼仪志上》载,社祭之日,天子“亲率诸侯,祀乎方丘,乃燔柴起燎,望燎祭天”。东汉时,社祭之地丘在方丘之南。西晋杜预注《春秋公羊传》时,提到“社,土地之神。古者,春始祭勾芒,秋始祭蓐收。唐虞以上,天子仲冬祀司民,祀句芒。” 唐朝的仪制比东汉又略有进步,据杜佑《唐会要》中记载,每年孟春时节,朝廷要在城南郊外筑坛,用特牛进行祈谷礼。这时的祭祀时间已是春季了。宋元时,立春之后,天子要先祭祀神州地祇,然后才能耕作。明清承唐制,也是先祭地袛而后耕种。 在上古时代,除了大地之外,人们还将天空划分为多个区域,分别由不同的部落或家族祭祀管辖。《礼记·月令》中记载了周代祭祀众星神的礼仪——季冬“命有昏姻,祀外宗伯,享先师,祭祀星辰”。郑玄注云:“星辰,周之所祀六十五位,大小二十座。”北宋时,皇帝可以在冬至这天任意选取一个子时祭祀北斗七星;南宋则规定在孟夏祭牵牛宿。 直到明代嘉靖年间,官方才统一规定,每年的五月朔日在辰刻祭斗,八月朔日在亥刻祭牛星,十一月朔日在丑刻祭织女星。(详见《明世宗实录》) 从先秦到清朝末年,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中国人始终相信并且尽力满足大地的需求,以期望获得土地的赐予和恩惠。然而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来临,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今,我们生活在相对独立的三个领域之中:科学领域、人文领域和政治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