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文化知多少?
中国是世界唯一存在了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也是唯一一个有完整历法体系的文明古国(其他国家要么中断,要么只有王朝的记录),这其中有历代统治者重视的结果,也有百姓顺应自然的功劳。
中国人历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时”就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年月周番;而地理是参照地球公转规律制定的二十四节气;至于“和”嘛……这个有点不好解释,不过跟农历有关。 先来看看“时”——太阳的周期运动称为“日出日落”,古人早上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看到落山,于是把一天划分为“晨”“午”“昏”三个时段。
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始终在南方天空,所以每个“时分”对应的时间段长度都是固定的——子夜0点-1点;上午7点-9点;午后1点-3点;黄昏5点-7点。只不过黄昏以后,太阳会渐渐西下直至消失于西方地平线以下,因此每昼夜共有十二个“时”,对应的十二地支,也就是现在十二生肖中的“子鼠卯兔辰龙巳蛇”等等。 每年农历初一,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正好处于“朔”的位置,此时地球上看不到月亮,这就是“朔月”。
之后,月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每月一次“盈亏”,也就是逐渐丰满然后逐渐缺损,直到农历月末“望”,即每个月最后一日十四时。十五的月亮特别圆,古人称之为“满月”或“望月”。 随着月亮的慢慢移动以及地球的自转,第二天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月亮则停留在西边,与太阳形成“日月同辉”的景象。只不过这时月亮的“面容”会比较模糊,因此需要等待下一个“朔”才能重新清晰。
以上是阴历(农历)一年的主要内容,重复循环三次后,阳历年的内容也完成了。 最后说说“和”,农历实际上包含了阴阳两种历法,“朔望月”是太阴历(月相);而春秋冬三季采用“闰月”的方式,增加“冬至”、“夏至”等“节气”,属于阳历的一部分。所谓“立春立冬冬至春分秋分”等等,这些时间点都有明确的天气特征,因此是农耕社会指导农民耕作的宝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