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代表什么生肖?
龙,包拯是北宋时的臣子,宋朝皇帝姓赵,“包青天”中的“青”字其实就是“赵”的意思(青是绿色的,而包拯脸上的色素沉淀,据说就是绿色);而且宋真宗曾把北方的青龙河命名“包公河”来纪念包拯。 至于包拯死后皇帝亲自参加葬礼、追封谥号的事情在宋朝是很常见的,比如王安石,韩琦等辈分的文官死后都经历过这些待遇,所以包拯死后受到这种礼遇也算正常。
然而到了元代却出现了戏剧《陈州粜米》,里面包拯是青面獠牙、金睛火眼。这自然是因为元杂剧讲究“妆扮”,必须化装成丑角来演。但问题是,包拯并不是一个丑角!这一点不管是宋朝还是元朝人都非常明确——不然也不会出现前面提到的宋朝皇帝给包拯赠谥号这种事情了。
到了明代,小说《三侠五义》中包拯的形象已经彻底变成了黑脸虬髯、身高八尺的黑道中人。虽然作者石玉昆可能只是参考了元杂剧的造型,但他这个造型显然和宋代的包拯差太远了。
于是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古人塑造的包拯形象要一次次发生变化呢? 我想这可能和古人的一种观念有关——“变文”。
什么叫“变文”呢?简单来说就是指佛经宣讲的时候根据听讲者的层次不同将原本的文字版本翻译成通俗的语言。当然,除了佛教经文会“变”之外,其他文章典籍也在“变”的范围之中——这也就是古代所谓的“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起源。
事实上“包公戏”中包拯的形象就是一个“文言”到“白话”的过程——最开始包拯的形象固然是像宋朝人那样端庄严肃的,但随着故事情节的需要和大众口味,包拯的形象不得不向“白话”方向靠拢……最终成了我们熟悉的青面獠牙、满嘴跑火车的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