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是什么生肖?
“子时”,是指23时至1时,正好在晚上24点前,所以,这时出生的人属相应该算前一天未羊,还是后一天巳蛇呢? 古人根据一天的时间变化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都是一个小时,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个时辰都可以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比如上午7点到9点叫辰时,也可以用戊辰、庚辰、壬辰等记录;而下午5点至7点则称为酉时,也可记作辛酉、癸酉。
为了计算方便,古人把一个白天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两个时段为一个“辰”。早晨5点到7点叫“寅辰”,下午3点到5点叫“申辰”;而夜里11点到凌晨1点则是“子辰”。这样每次就分出了三个时段。由于一个白天是12个时辰,夜晚也是12个时辰,一天就被分成了24个时辰。 这只是古人在实际生活中划分出的24个时段,每个时段相隔一个小时,看似非常准确,可却忽略了自然界其他因素对时间的影响。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了日影的朝向和长短有着规律性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与天干地支相结合用以计时。如《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晷景”(即日影)之说的记载。“晷”就是现在使用的“圭表”,用来观测日影的长短。 “景”指大树下或屋角的阴影。当太阳移动到不同的位置时,影子也朝着相反的方向改变。于是,人们发现,当太阳到达某个方位时,正午时分的影子总是最短的,之后它将会慢慢拉长,直至再次变回到最短。接着又朝着相反的方向逐渐加长,如此循环往复。古人正是利用这一自然现象制成一种仪器——日晷。
由于地球自转的关系,阳光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所以,当太阳到达某一位置时,影子最长的一天会有两次,分别是在“夏至”和“冬至”时,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被阴影完全覆盖。随着太阳南移至南回归线,所有地方的阴影都朝北推移,直到“冬至”,整个地球的阴影都被收入“北极星宫”内。此后,太阳再次北移至北回归线,北半球开始进入盛夏,“夏至”这一天,阳光照射角度达到最大值,所有的建筑物都会染上金黄色的辉耀。然后,又进入了凉爽的秋季。
古人通过对“夏至”“冬至”以及期间“影长”的变化进行推算,得出了周而复始的“节气”,并在各个节气之间划下等号,赋予每一天都有一个名称。其中“立春”代表春天来临,万物更生;“立夏”说明夏季开始,草木茂盛;“立秋”表明秋天到来,谷物成熟;“立冬”意味着冬季开始,万物凋零。
当然,二十四节气只是古人根据客观的自然变化规律所制订的时间系统,它只能反映太阳直射点的动态变化,却无法区分太阳活动引起的地震、火山爆发等危险信号。在这敏感的时期,我们还是要遵循科学的建议,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