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如何发展?
一是夯实基础,加快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其中关键的是课程体系。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掘其他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三观”教育紧密相关、联系十分紧密,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二是着眼前沿,在改革创新中实现新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技术新学科新专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高等教育肩负着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重任,必须遵循现代人才成长规律,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全方位谋划,主动做好“增量”“变量”。比如,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应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范式转变,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重镇,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顶天立地”,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
三是面向长远,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生态。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只有追求真理、质疑权威的批判精神,才能永葆思想的活力。大学是创新的摇篮,只有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鼓励学科交叉、学以致用,才能造就拔尖人才。大学是育人的阵地,只有加强人文教育,营造宽松的研究环境和包容的创新文化,才能激发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的积极性。因此,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就要大力营造创新文化、改革学术评价制度、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释放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