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学校有哪些?
攀枝花学院是一所立足四川、面向西南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创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十九冶集团公司举办的攀枝花干部培训中心、攀枝花钢铁工业学校和攀枝花钢铁公司冶金工业学校。1984年升格为专科性质的攀枝花大学,1993年更名为攀枝花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攀枝花学院”。
学校所在地攀枝花地处中国西部川(四川)、滇(云南)、黔(贵州)三省交汇处,是长江上游重要的工业基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物产丰富,被誉为“阳光花城”、“钒钛之都”,198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和交通综合基地,199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沿边开放城市。
学校占地面积2060亩,建筑面积27.02万平方米(不含医院和攀枝花校区)。图书馆藏书40万册。附属医院和教学实习医院6所。
学校按照“立足四川、面向西南,融入地方、特色发展,开放办学、注重质量”的办学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质量工程为主体,以制度与管理创新为保障,逐步形成了以工为主、理、管理、文、经、法、教育、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现有55个本科专业, 26个专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为骨干,材料、机械、土建、地矿、管理、工程力学类学科专业相互协调支撑、重点突出、合理布局的专业体系。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7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5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08年获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聘请了以中国工程院周廉院士为主任,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为成员的学术委员会;同时还聘请了美国工程院院士、华盛顿大学教授刘易斯?布鲁克斯等200余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和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艺术设计方面的专家为学校的客座教授。
学校在钒钛磁铁矿、钢铁冶金、稀贵金属加工及应用、攀西矿石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卓有成效。依托攀西这块战略资源,建成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研究基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医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和1个基础课教学部,有33个科研机构,其中国家级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研究基地9个。在钒钛、钢铁、钒钛钢铁生产、钒钛磁铁矿开采和冶炼、磁铁矿资源的综合利用、钛资源深加工、钛合金、钒制品、镁合金、镁合金材料及成型技术、钒钛铁碳化物等众多领域以及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确立了“以本科教学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统筹发展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留学生教育和对外合作办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本科教学工作思想,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意识,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主导,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着力点,以制度建设与管理为保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建设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主编省级规划教材1部。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并以实际成果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五年来,我校教师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579项,其中省部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49项,市(地)级和横向科研项目530项;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796篇,其中158篇被SCI等检索收录;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2部,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有技术9730件。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兴攀”的主力军作用日益凸显,学校的社会声誉、影响和知名度不断提高。2003年,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科技兴川作出重大贡献”单位称号;2001年至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