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怎么样?
近几年来,特殊教育学校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重视和关怀下,经过特殊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形势及条件不断得到发展与改善,总体上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化。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教育事业发展经费中安排的特殊教育专项经费与年俱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布局逐渐趋向合理。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国就新建、扩建特殊教育学校一百多所。如云南省在2000年~2002年间,新建的县级聋、培智学校已达40所,使原来特殊教育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县、市具备了开展特殊教育的必备条件,形成了以州、市级学校为中心,县、市以聋生、培智生分别就地就近入学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再如重庆市,2003年一年内新扩建的特殊教育学校竟有20所。目前,这些省、市的特殊教育已初步形成以市级学校为技术支撑与指导,以县级学校为基础教育的办学格局。这种布局既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又有利于特殊教育的管理与教师培训、科研等工作的开展。
二是办学条件趋向现代化。随着《义务教育法》修订的开始实施和“两基”攻坚目标的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将逐步普及义务教育。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特殊教育学校加快了办学条件的现代化进程。不少特殊教育学校千方百计扩大办学规模,兴建现代化教学楼、康复楼、综合楼、艺体馆、微机室、实验室等各类现代化教学设施,使生位面积、绿化面积和文体活动场所的面积逐渐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大了现代教育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如为各班级和专用教室配置了多煤电合一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班班通”系统;添置了与教学有关的直观教具和文体器材;聋生学校还增设了语音室,培智学校增设了感觉统合训练室等。这一切为提高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使特殊教育学校逐步朝着现代化、信息化校园迈进。
三是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随着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系统的优化,学校管理越来越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从校长到教师,他们逐步确立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形成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和“以人为本,以法治校”的管理理念,把“使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优质教育,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作为办学的宗旨,并通过抓教风促学风、抓德育提素质、抓教科研出人才等举措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达到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目的,学校重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特别强了教学常规管理,先后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出台了“常规管理实施细则”、“学期考核方案”、“班级评估方案”、“教师基本功培训方案”、“科研课题实施方案”等,从而把常规管理和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与终结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有章可循,以章管理,用章促教,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时,为使学校各项工作、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各学校都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抓了师资和德育两个基本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加强师德教风建设,通过开展向模范人物学习和教工评优评先等活动,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和积极进取、乐于超前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断增强;二是搭建了以教科研和继续教育为两翼的教师基本功培训平台,使全体教师在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不断地得到磨练与提高;三是在教师管理上,以规范化的常规考评、精细化的目标考核、优质化的评估为手段,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