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一种“小学化”倾向。一提到“小学化”倾向,许多园长和教师觉得含义十分明确,就是向幼儿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其实,“小学化”倾向是相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言的。幼儿的特点之一的具有敏感期为具体的形象思维,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因而幼儿的需要是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使各种能力得以自然发展。如果向幼儿进行系统文化知识教育,让幼儿提前学到小学所拥有的知识,就忽略了幼儿阶段的需要,是“小学化”。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还表现为,不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去设计和组织活动,而是硬性灌输,强迫记忆,要求幼儿掌握一些抽象的知识。这虽然表面上使幼儿获得了知识,但压抑了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创造精神。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一定关系。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幼儿教育具体状况不是直接受社会批评和被衡量。相当一些幼儿园办园思想不端正,为了实现“创收”,满足家长迫切让孩子获取文化的心理需求,提前教授知识,或者为了提高入园率,降低入学年龄,把本应在小学接受的教育提前送到幼儿园。另外,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园不能全面正确地考评,也助长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与家庭和小学也有密切的关系。一些家长对幼儿园不信任,希望幼儿早点学会知识;一些家长缺乏幼儿师范知识,教育幼儿缺乏科学性,把应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提前在家传授。一些小学生为了赢得优势,提高应试能力,也要求幼儿园孩子尽早学到他们的知识。
幼儿小学化具体危害表现为:
第一,限制智力的发展。
幼儿的智力是发展最迅速时期。这一时期如果过早的灌输知识,肯定会对智力的发育进行限制。幼儿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很难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过早的让幼儿掌握加减乘除的运算,只能让孩子的头脑混乱。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最根本的东西,幼儿根本不具备思维能力,怎么可能去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智力发展受限,对于孩子今后人生的发展很不利。
第二,扼杀思维的活力。
幼儿时期是思维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时期。幼儿的思维具有发散性,逆向性。特别是幼儿对于问题的思考往往是出乎意料。所以,幼儿的思维方式对解决问题绝非毫无用处。
可是,“小学化”教育的幼儿,思维统一被标准答案所束缚,人的思维发展也就丧失了其活力。特别是在幼儿园,让幼儿模仿小学里的教学方式,把幼儿的视野彻底锁定在课堂教材上,使幼儿失去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当幼小的孩子成为“小学”的翻版时,思维中便失去了活力的要素。
第三,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里的左半球是抽象思维的加工厂。人的右脑不仅有抽象思维能力,而且还有敏锐的直觉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右脑在人所大脑活动中的作用超过90%,而右脑的开发必须从小孩小的时候就要开始。但从实际的教育情况看,我国幼儿园主要是用左脑进行教育。例如,教幼儿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幼儿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技巧(手工、绘画等),甚至培养某种技能,如唱歌、弹琴、游泳等,让幼儿记许多数字、名词、符号、概念、定义、原理、法则、规律等,这些都是左脑加工的东西。虽然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的充分运用,都是右脑加工的东西,但实际的教育活动却很少用到右脑。
总之,幼儿园“小学化”不仅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且严重地影响到幼儿智力、能力的健康发展,影响到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