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_水泥会降价吗?
先抛观点,价格向下,成本向上。 国内水泥行业已经进入了产能过剩的结构性过剩阶段,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利用率仅为73%,而西南和西北地区产能利用率更是低于50%,产能严重过剩。
国家有关部门也多次出面预警。2016年底,工信部发布《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修订稿)》,指出新、改、扩建项目须实施产能置换,但办法自2014年颁布以来一直没有实行,有专家认为这意味着政策实际上已经失效;今年三月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再次强调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在环境指标方面,要求新建熟料生产线吨熟料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比现有水平降低50%以上。
供给上升压力加大。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基建作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2016年下半年开始发力,对水泥的需求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根据中国水泥网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水泥产量达23.8亿吨,同比增长8.5%,创下自2009年以来新高;到2017年达到26.7亿吨,再创新高。然而进入2018年以后,随着基建投资的放缓,以及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大,建筑用砖需求量下降明显,对水泥的需求也将持续萎靡不振。
需求不及预期,同时供给却呈上升趋势,水泥价格下跌在所难免。 自2016年起,全国有多地区陆续关停落后小产能,但产能退出的同时并没有实现等量的产能转移,部分企业将产能转移到海外市场,例如海螺水泥便是在国际上扩大布局的主力军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出口量不断上涨,但在出口产品上,海螺水泥主要销售的是低标号的水泥,而高标号的水泥则主要是供应国内市场需求。海外市场的拓展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竞争压力,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水泥产量26.7亿吨,比上年减少2.7%,而进口水泥及粉磨能力200万吨,比上年增长60.3%。2018年上半年,我国水泥产量13.1亿吨,同比减少7.3%,进口水泥及粉磨能力772万吨,同比增长26.7%。可见进口数量虽有所增多,但增幅不大。而且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1-5月,我国建材工业主要产品进出口金额前三名的是:陶瓷砖(44亿美元)、钢渣(22.8亿美元)和水泥熟料(22.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34.8%、增加1.9%和减少5.4%。可见即便通过进口的方式转移过剩产能,国外市场也并非“世外桃源”,同样面临着消费疲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