瞍代表什么生肖?
“肃”字在13画上,是“辰”的异体字,而“辰”的本意为“震旦”之“晨”,即“太阳升起”之意; 又因为“日”、“月”为“明”字构成部分,所以“辰”又有“光明”之意。 从字形上看,“肃”字上面部分像“日”,下面像“一”(或“乙”),中间的一竖将上下的部分连接了起来。 由此可以推导出,“肃”表示的意思就是“上午”(9-11点)这一段时间。
十二地支中第一个字就是“子”,也就是“子时”,再往后一个就是“丑”,即“丑时”,从“子”到“丑”这段时间正好是半夜和凌晨,所以说“子”和“丑”都表示“黑夜”。 往后的第三个是“寅”,第四个是“卯”,按顺序下去分别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与“亥”分别代表一天中的最后一个小时——“子时”和“亥时”。 再往后就是第二天了,第一个时辰是“甲”,第二个是“乙”,第三是“丙”,第四是“丁”...以此类推。 这就是古人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把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对应一个干支名称。
在甲骨文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个字——“蜀”,这个字就是一只眼睛被蒙蔽的“视”。后来它演变为左右两个字。右边的字是“瞏” ,表示两只眼睛都被蒙蔽。左边的字是“瞍” ,表示一只眼睛被蒙蔽。我们先来看瞏。《说文》曰:“瞏 , 皆无目也。”“无目”也就是瞎 ,所以“瞏”的意思就是瞎子。“皆无目”的皆字 ,这里当全讲。“瞏”字后来写作瞽 ,所以后世常常以“瞽”称盲人 , 比如“瞽夫”、“瞽人”、“瞽者”等等。比如《论语 ·卫灵公》说“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朱熹认为“由好勇 ,故孔子以此警之也 ,犹世俗戒人于摴, 必曰中桶脱瓮 , 以取其必也 。”可见“ 瞽”在古书中就常常写作“瞽” ,而“ 瞽”后来写作“盲” 。 “瞏”在古代还是个名词,用于动物,在古代常指“瞽龟” ,也就是所谓瞎龟。
再说“瞍”。“瞍”的意思是一只眼睛失明之人。《说文·目部》就说 : “瞍 , 无目瞳子也。”段玉裁注曰 : “明眸者瞳子也。不言瞳子存一而云无目瞳子者 , 瞍于事用无异于瞽 ,故通称之耳。”《左传成公十七年》说“ 大师 皇甫无终奔陈。晋人讨之。周人与之粟。食之。周宰与之盟, 曰 :' 告晋成。’告难以盟。夏 ,晋人伐周 , 及河而弗度 , 军于浅原而归。周人败晋于滑。六卿皆至。晋于是乎始有反事 。 取郇 、 首 、 合 。 秋 , 晋栾书败楚师于下刑。晋士燮曰 :' 无德以及昏乱 , 虽其见宠 , 必有不报之恩。无功而擅其国 , 必有不胜之患。’楚子重侵郑 , 卢戎摄州子南从之。胥救摄州子西帅师救郑。胥救为金钲越子逆之。师还。胥救当韩, 子重伐东西门 , 启北门, 出陈郑师 , 子反弗许。谓其家 :’ 必速战, 余将死之。’陈郑免 。”“瞍”除了表示一目失明之人之外 ,在古代也用于动物。《公羊传 ·庄公十八年》说“ 仲庆父帅师救邢。邢已归, 故君子以为不敬。公会齐侯盟于黄。邢 ,小国也。会齐侯盟, 何以见其小也 ? 瞽瞍之徒也。”《谷梁传 ·庄公十八年》说“ 会齐侯盟于黄。会齐侯何也? 弑, 则齐侯不得会公。不言盟 , 救邢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