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是什么生肖?
“绑”字出现较晚,至今不过600多年历史 《现代汉语词典》中记载的第一个意思:用绳子等把东西系住,即“捆”的意思。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束也;从糸(mì),邦声。今隶作“绑”。 可见在古代“绑”和“捆”是一个概念。
195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音义》中,对“绑”字的解释是:【bǎng】,①动词:捆绑。②名词:束缚。 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在社会上出现了滥用词义的歪风,许多人把“绑架”错写成“绑驾”,甚至作为通假字收进字典。 直到197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纠正了这种错误,“绑”字才恢复了正确的用法。
关于“绑”的第二个含义——约束、限制,《说文解字》中有明确的解释:縛也。 从古文字形体结构看,“缚”“绑”两个字都从“糸”,表示与绳有关;从“邦”的字还有“棕”“绷”等等,也都是和绳子有关的汉字。所以这两个字的意义是很接近的,到现在人们一般也将它们统一在一起加以使用。
十二生肖中没有“绑”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所著《梦粱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而京师市廛士庶,虽至贫者,亦须新衣,戴新帽,备办酒水,欢度元旦。先朝皇帝有旨云:‘自明岁起,元旦节前后各五天,令郡县每五日一奏乐,并不得阻碍。’盖宋时元夕元宵、上元张灯,元宵社火,何尝不在元旦前后,此盖宫观寺院用元旦做斋醮、放花灯之例,非民间风俗。
又按《事物纪原》云:‘唐太宗初不预祭,惟贞元中,有董晋、姚崇二人曾献仪注,请冬至祀天于南郊,夏至祭地于北郊,各差文武大臣,同设香烛,并行三叩拜礼。’然则冬至祭天,夏至祭地,乃国家大典,岂百姓所得妄行? 《事物纪原》又云:‘宋元佑元年五月,有省试进士王卿、吕仲甫等五十七人,先于贡院前结集,后随班入内,跪伏听赏,圣旨许就外殿饮酒。’夫既许在外殿饮酒,则是皇帝特免其罪,并非准其聚众,故后世谓之犯禁,盖言其不便也。
《梦粱录》又载:“十二月二十五日,交年节。……俗以十五日为上灯,大约元宵灯火,盛于元宵节,而景德朝廷,因在端拱二年正月十五日晚,自延福宫至十字街,燃灯万盏,光耀天地。” 宋朝是个重文的朝代,宋代的市民阶层普遍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因此文人和学者们非常注重节日的仪式感,他们不但自己撰写关于节日习俗的文章,还编辑出版许多介绍节日习俗的著作,如孟元老编写的《东京梦华录》、高承编辑的《事物纪原》等,都记载了宋朝的许多重要传统节日。
这些文献资料不仅向后人展示了宋代社会生活的丰富画面,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绑”这个字的广泛存在。